亚林所科研团队在解析主要林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效应及其对不同土壤的适应性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1:株高与生物量的GGE-BLUP双标图 图2:家系、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对测试性状的影响与关键驱动因素 10月30日,亚林所林木遗传育种与培育研究团队在林学期刊《Forestry Research... 科研动态 3周前01950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郭静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成果:碱金属聚集配位效应促进二氧化碳分子高效活化和转化 二氧化碳(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或燃料(如CO、甲醇、甲烷、烯烃等)不仅可减排碳,还能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然而,CO2分子具有线性结构和... 科研动态 3周前01600
稀土硼酸盐氟化物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获进展 非线性光学(NLO)材料是现代光子技术的核心,促进了激光变频、超快光开关和量子信息处理等的发展。硼酸盐体系因其优异的结构适应性、宽透明窗口和高激光损伤阈值,在短波长(<280nm)NLO材料领域... 科研动态 3周前02300
研究揭示大豆驯化中遗失的蛋白含量调控位点 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这一过程曾较为漫长,而现代育种技术能加速作物改良和野生植物的快速再驯化。 大豆由野生大豆驯化而来,野生大豆的蛋白含量丰富,但在长期驯化过程中,选择目标主要聚焦于株型直立、荚果不易... 科研动态 3周前03190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郎宁团队发现术前MRI影像可揭示肿瘤侵袭高危区 2025年10月2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郎宁教授团队在Radiology发表题为《基于MRI嵌套生境影像分析的原发性脊柱肿瘤无进展生存期预测》(“MRI-based Habitat Analysis ... 科研动态 3周前02900
亚林所科研团队在山茶油抗氧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图1:油茶籽油的代谢组学分析 图2:WGCNA 分析挖掘抗氧化相关代谢产物 图3:网络药理学分析抗氧化贡献代谢物对人体系统疾病的影响 11月2日,亚林所质检中心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Food Chemi... 科研动态 3周前02190
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主导学生团队获普适计算领域顶级会议ACM UbiComp 2025最佳学生挑战奖 近日,普适计算领域顶级会议ACM UbiComp 2025(ACM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and Ubiquitous Computi... 科研动态 3周前05270
清华大学药学院陈立功团队合作揭示人葡萄糖-6-磷酸转运体G6PT的转运和抑制机制 葡萄糖是人体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而葡萄糖-6-磷酸(G6P)是葡萄糖代谢的“关键枢纽”——它不仅是糖原合成、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等关键代谢通路的起点,更是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的核心中间产物。1947年,格... 科研动态 3周前03360
姿态估计算法助力奶牛跛行早发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服务创新团队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深度神经网络,可在复杂场景下同步完成奶牛目标检测、姿态估计和跛行识别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计算机与电子(Com... 科研动态 3周前02380
中国科大揭示了火星弓激波整体大幅振荡的原因 弓激波是天体与行星际太阳风相互作用的第一道界面,其动态变化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太阳风对天体的扰动影响,还反映了天体本身的磁场和等离子体特性,是理解天体空间环境状态和变化规律的重要交界面。近日,中国科学技术... 科研动态 3周前03230
太阳光驱动二氧化碳转甲烷的“双活性位点”催化新策略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创新团队报道了在一种利用太阳光驱动二氧化碳转甲烷的催化剂设计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ACS Nano)》上。 沼气主要由甲烷(约... 科研动态 3周前02780
玉米南方锈病跨境传播与毒性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玉米南方锈病是专性活体寄生真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引发的远距离气传性病害。由于缺乏系统的地理分布数据及种群遗传数据,该病原菌的迁移路径、毒性演化机制及传播来源尚不明晰... 科研动态 3周前03140
重庆大学许东辉教授课题组在交错磁性研究中再取重要进展 近日,重庆大学许东辉教授课题组在“交错磁性”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该团队提出了“自旋-轨道交错磁性”的框架,旨在不依赖自旋轨道耦合情况下,实现对电子自旋与轨道自由度的协同调控。相关研究成... 科研动态 3周前02510
科研人员制备出新型等级孔SAPO-34 借助绿色氢气可将CO2转化为乙烯、丙烯、丁烯等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低碳烯烃。低碳烯烃进一步转化,是制备高品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重要路线。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开发出经济且高效的晶种辅助合... 科研动态 3周前0259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54)我校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我校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交叉研究中心姚义清教授团队在生物质高值能源化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An Innovative Strategy for Overcoming Ultra-High... 科研动态 3周前02870
研究提出用于精准识别表面分子异构体和非常相似分子的两阶段机器视觉识别框架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制备传统合成方法难以获得的低维碳基材料的关键手段,其可编程自动化操控为表面合成过程自动化提供了可能。然而,实现自动化面临着挑战。现有机器学习框架如两阶段Faster R-CN... 科研动态 3周前02620
科研人员开发出稀疏视角CT重建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王宏志团队在稀疏视角CT重建方面取得进展,提出了多阶段双域渐进式网络与协同训练方法。该研究突破了单一模型难以适应多种稀疏视角场景的瓶颈,提升了CT重建的精度与泛化能力... 科研动态 3周前03690
南京大学陈延峰与山东大学于浩海团队合作发现电子-声子-光子耦合的新型“准粒子”与声子外差激光 近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延峰团队与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于浩海团队合作,在固体元激发物理和激光与非线性晶体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国际首次在具有光学非线性效应的激光晶体系统中... 科研动态 3周前01850
研究揭示全球湖泊光环境变化及机制 湖泊透明度是反映湖泊光环境状况最直观、关键的指标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湖泊透明正发生变化。然而,由于湖泊在地理位置、营养状态及流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透明度变化过程呈现出空间异质性与复杂... 科研动态 3周前03680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发表我校博士生在二维半导体领域的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中白学院首批博士研究生赵圆圆在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半导体(以下简称“二维半导体”)生长机理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与南京大学及苏州实验室王欣然、丁峰团队合作,通过稀土原子对蓝宝石衬底表... 科研动态 3周前02230
科学家破解小麦“三胞胎”之谜 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普通小麦一朵小花只有一个雌蕊,成熟后仅产生一粒种子。然而,一种独特的小麦种质资源——三雌蕊小麦(tri-pistil wheat),其每朵小花包含三个雌蕊,最终形成背靠... 科研动态 3周前01980
微生物生活史策略的权衡驱动喀斯特植被恢复中的土壤碳循环过程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功能区。近年来,喀斯特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已有研究证实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但在恢复过程中,介导碳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多样... 科研动态 3周前02620
植物调控镉积累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解析植物镉积累机制有助于低镉作物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发现,具有广谱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G... 科研动态 3周前03500
研究提出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原理性实验验证。 现代天文学与宇宙学观测表明,暗物质约占宇宙总质量25%。近年来,以轴子和暗光子为代... 科研动态 3周前02570
研究发现土壤无机碳主导大陆尺度钙结合有机碳的储存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稳定性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至关重要。基于SOC的多库特性解释其稳定性,可以减少全球变化下SOC动态预测的不确定性。作为SOC中的一个重要组分,钙结合有机... 科研动态 3周前02490
高速光通信光频梳研究取得进展 光频梳是高速光通信的基石。通过它实现并行数据传输,为破解传统光通信技术面临的带宽瓶颈和功耗难题提供了可能方案。然而,将光频梳推向大规模实用化仍是业界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陈思铭团队与... 科研动态 3周前02280
西安交大姚学玲教授科研团队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直接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碳纤维增强型聚合物(CFRP)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低密度、高比模量、高比强度等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的结构制造中。雷击事件严重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已然成为大飞机轻量化进程的关键难题之一。雷击是一... 科研动态 3周前04020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仪教授课题组在PNAS发文揭示群体营养共生方案:蚂蚁体内特化的细菌袋如何养活“吃素”的蚁群 在热带森林的藤蔓与枝叶间,生活着一类外形纤细、行为优雅的蚂蚁——细长蚁属蚂蚁(Tetraponera,后文简称细长蚁)。与许多捕食性蚂蚁不同,它们主要以“高糖低氮”的植物花外蜜和昆虫蜜露为食,长期面临... 科研动态 3周前03080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丛汶峰教授课题组揭示作物轮作协同“产量-营养-收益”三赢新路径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0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大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 科研动态 4周前0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