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系tms5转育起点温度的调控机制
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推动了杂交水稻发展。超过95%的温敏两系杂交稻组合均是由含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的不育系配组而成,凸显了tms5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重要地位。温敏雄性不育...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与利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凌宏清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和韩德俊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尺度上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解析了普通小麦条锈病抗性遗...
新技术可突破表观遗传障碍实现高效体细胞克隆
在自然环境中,哺乳动物通过严格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有效地保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但在农业畜牧业、濒危动物保护、宠物复制、疾病模型创制和再生医学研究等诸多领域,人们往往需要获得基因组遗传物质完全一致的个体...
科学家通过分子精准设计提高甜高粱饲用效率
中科院谢旗团队在《分子植物》发表研究,通过解析甜高粱木聚糖水解酶基因SbXyl的功能,发现其突变体虽具更高的饲料消化率,但存在生物量下降问题。团队采用维管组织特异互补(VSC)策略,利用SbNAC31...
基于人工智能的通用蛋白质工程方法成功开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蛋白质工程计算模拟方法AiCE,无需专属模型训练即可高效预测蛋白质的单点和组合突变。通过结合结构与进化约束,该方法在预测准确率和性能提升...
科学家揭示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新模式
第二项植物已进化出多样化的免疫受体以抵御病原体侵害,其中NLR蛋白构成了最大且最为普遍的一类植物免疫受体。科研人员在小麦上已克隆出多个具有CC-NBS-LRR结构域的NLR类抗病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
研究揭示种子萌发过程的翻译调控机制
种子作为植物繁衍的核心载体,其萌发与休眠是植物长期进化形成的关键适应性策略。这一策略不仅维系着物种延续和生态平衡,更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种子萌发是植物从休眠状态向活跃生长状态转变的关键节点,这...
研究破译植物光合途径“变形记”的遗传密码
C₄光合作用可通过CO₂浓缩机制提升碳固定效率,因此被学界认为是作物增产的突破点。但是,单纯导入C₄酶会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亟需全面解析C₄调控网络。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响...
新研究揭示水稻冷适应的表观遗传机制
物种环境适应性进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早在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之前,法国进化论先驱拉马克就提出著名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生物体能够随外界环境变化主动做出改变,并将获得的有利性状稳定遗传...
研究发现水稻种子大小和产量调控机制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主要由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及粒重决定。水稻种子大小是影响粒重、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关键农艺性状。因此,挖掘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关键调控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机制,可为水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