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提出麦穗表型解析新方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颗麦穗竟藏着45个影响产量的秘密?传统人工测量费时费力,而现有技术又难以精准解析复杂表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蒋霓团队突破性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麦穗精细表型解析新方法,结合ResNet50-UNet与Yolov8x-seg模型,实现麦穗与小穗的高精度分割,表型提取相关系数高达0.9865。该方法揭示:现代小麦正向大穗演化,南方品种硕大,北方更紧凑。这项高通量技术为小麦高产育种打开了全新通道。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小麦产量主要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决定,但三者之间往往存在拮抗作用,难以同时提高,解析穗部结构特征对于揭示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效率低、误差大,难以获取复杂而精细的穗部表型信息。尽管近年来影像分析与深度学习被引入麦穗表型研究,但现有方法仍没法对穗部复杂表型的系统性精准量化。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准确、自动化、且精细化的穗部表型分析方法,对小麦遗传改良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蒋霓团队,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麦穗形态精细表型的解析方法。该方法结合ResNet50-UNet网络实现麦穗区域的精准分割,使用Yolov8x-seg模型完成对小穗的识别分割,并利用所提取的麦穗与小穗掩膜结合图像处理算法,提取了包括穗长、穗宽、穗面积、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小穗间距等在内的45类穗部表型性状。该方法在分割性能方面卓越,在麦穗分割上的平均交并比超过0.9480。 该方法所提取的穗性状与人工测量值高度一致,其中,与穗长的相关系数为0.9865,与小穗数为0.9753,可育小穗数为0.9635。将该方法应用于来自不同年代和区域的小麦品种,发现随年代推进小麦穗部性状逐渐向大穗类型转变,表现为穗宽、穗面积和小穗面积的增加;区域上,南方品种普遍穗型较大,而北方则更为紧凑,反映出不同地区在提升产量途径上的差异性。 该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通量麦穗表型解析方法,为未来的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表型组学》(
Plant Phenom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农业农村部重大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

科研人员提出麦穗表型解析新方法

小麦穗部性状提取流程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