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风速变化显著影响全球陆地植被固碳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增强,通常被归因于大气CO2施肥效应、气候变暖及氮沉降增加等因素。地表风速直接影响边界层气体交换、蒸散发过程及植被水分状态,但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作用尚缺乏系统评估。全球地表风速...
            
            
            研究揭示全球湖泊营养状态变化过程与机制
营养状态指数是评估湖泊水体营养程度与水质状况的关键指标,能够表征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然而,在全球尺度上,针对湖泊营养状态指数变化的系统性观测数据仍显匮乏,其长期演变趋势与主要驱动机制尚未得到阐明...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降低引发全球湖泊“分层”危机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的水资源重要载体。在垂直方向上,湖泊的热力结构,一般划分为混合层、温跃层和均温层。这种热分层结构直接影响溶解氧垂直分布、营养盐内源释放,以及...
            
            
            水生植物恢复或可同步缓解湖泊富营养化和碳排放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全球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加剧、藻类水华频发等环境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威胁。尽管浮游藻类可在短期增强CO2吸收,但在全生命周期尺...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放大亚洲水塔湖泊扩张的空间不对称性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为下游逾二十亿人口提供水资源。近年来,高原湖泊呈现明显的南缩北扩格局,即内陆封闭湖泊显著扩张,而外流区湖泊缩小甚至萎缩。已有观测表明,这种水量变化的不平衡主要由中纬度西风环...
            
            
            研究揭示我国河流和湖泊碳形态组成新认知
河流和湖泊等内陆水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输运通道、转化场所及存储器等重要作用。陆地生态系统约60%的碳汇通过河流输出进入湖泊,且内陆水体排放的温室气体抵消了约80%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然而,河湖系统碳循...
            
            
            研究发现气候暖干化削弱北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气候变暖通过延长植物生长季和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来提升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然而,北半球增温幅度和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事件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显著...
            
            
            研究发现水生植物根际泌氧增强磷的可利用性
磷是维系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元素,但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磷常被固定于吉布斯自由能较低的热力学稳定态铁矿物中,难以被植物吸收,从而形成大量低效的“遗留磷”。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赵...
            
            
            科学家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全球湖泊沉水植被快速退化
被誉为“水下森林”的沉水植被(SAV)以及水上浮叶/漂浮/挺水植被(FEAV)作为湖泊中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生态效应各异。沉水植被主导的湖泊具有群落多样性高、水体清澈等特征;水上浮叶/漂浮/挺水植被主...
            
            
            研究揭示湖泊热浪发展过程时空变化规律和物理驱动机制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近年来,湖泊热浪这一湖泊表层水温的极端事件备受关注。有研究发现,伴随湖泊表层变暖,湖泊热浪的强度和时长呈增强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