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降低引发全球湖泊“分层”危机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软件著作权申请198元全包
文章导读
全球湖泊正陷入一场无声的“分层”灾难!你是否知道,过去40年混合层深度锐减13%,温跃层增厚10%,导致氧气无法抵达深水区、底层生物窒息死亡?更可怕的是,蓝藻趁机爆发,威胁饮用水安全——这一切的元凶,竟是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下降!最新研究揭示,若不行动,到本世纪末问题将加剧;但低碳排放和改善水质可逆转危机。这项突破性成果填补全球湖泊响应空白,为守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武器,立即阅读,掌握拯救生命之源的密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的水资源重要载体。在垂直方向上,湖泊的热力结构,一般划分为混合层、温跃层和均温层。这种热分层结构直接影响溶解氧垂直分布、营养盐内源释放,以及浮游生物迁移过程,是湖泊物理、化学及生物要素耦合作用的核心调控机制。然而,全球湖泊热结构变化缺乏系统观测,其长期变化趋势与主要驱动机制尚不明晰。目前,针对温跃层结构属性的演变规律,亟待开展全面深入的评估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团队,系统收集了全球六大洲,464个湖泊,超13000条夏季水温剖面数据。研究发现,过去四十年间,全球湖泊混合层深度平均减少了13%,相当于每十年下降约0.3米,且同期温跃层厚度平均增加了10%,每十年增厚约0.2米。这一变化反映出湖泊热分层强度显著增强,垂向水交换能力减弱。

研究显示,混合层变浅会限制氧气向深水区输送,导致底层水体溶解氧下降,继而形成缺氧,甚至厌氧环境,威胁鱼类和底栖生物生存。同时,混合层变浅有助于蓝藻等浮游植物聚集与增殖,增加有害藻华发生风险,对饮用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此外,热分层结构改变还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如鱼类适生区压缩、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受限等,对整体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上述湖泊热结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暖、水体透明度下降,以及辐射平衡改变驱动。具体而言,气温上升及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导致湖泊表层吸收更多热量,加剧表层水温升高。同时,水体透明度降低,下行光合有效辐射衰减增加,强化了表层加热效应。此外,风速下降减弱了湖泊的垂向混合,继而增强了湖泊热力分层。

未来情景预估结果显示,至本世纪末,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下,湖泊混合层深度将减小6%至10%,温跃层厚度增加2%至23%。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低碳排放情景(如SSP1-2.6)下,混合层浅化趋势将显著减缓。此外,通过提升水体透明度、减少泥沙及污染物输入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湖泊热分层的加剧过程。

该研究在全球尺度上,系统揭示了湖泊混合层长期变化规律,填补了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物理结构响应研究中的关键空白。这一成果阐明了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变化,对湖泊热分层结构的驱动作用,为预测未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演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论文链接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降低引发全球湖泊“分层”危机

全球湖泊混合层深度(a,c)和温跃层厚度(b,d)长期变化趋势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降低引发全球湖泊“分层”危机

湖泊混合层深度和温跃层厚度变化驱动力分析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与水体透明度降低引发全球湖泊“分层”危机

未来不同气候和透明度情景对应的上混合层和温跃层厚度变化趋势。(a,c)为固定透明度情景模拟;(b,d)为变化透明度情景模拟。

© 版权声明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