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硼酸盐氟化物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获进展
文章导读
短波长激光技术面临的关键瓶颈如何突破?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团队取得重大进展!他们成功合成三种新型稀土硼酸盐氟化物,实现小于200nm的短截止边,其中Cs2LuB3O6F2的倍频效应更是传统材料的1.5倍。研究更首次揭示,稀土金属多面体配位对[B3O6]基团排列起决定性作用,为开发下一代高效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指明方向。这一突破性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先进功能材料》。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非线性光学(NLO)材料是现代光子技术的核心,促进了激光变频、超快光开关和量子信息处理等的发展。硼酸盐体系因其优异的结构适应性、宽透明窗口和高激光损伤阈值,在短波长(<280nm)NLO材料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下一代NLO材料的开发仍然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在保持强烈的二次谐波产生(SHG)效应的同时,拥有可以实现短波长相位匹配的双折射。此前研究表明,混合阴离子基团(如O2-、F–、BO33-、BO3F4-等)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光学表现。同时,平面π共轭[B3O6]基团拥有较大的超极化率和高的极化率各向异性,有助于实现高效SHG和满足短波长相位匹配的双折射。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协同优化策略的指导下,合成了三种新型稀土金属硼酸盐氟化物,K2GdB3O6F2、Rb2LuB3O6F2和Cs2LuB3O6F2。实验表明,这三种化合物都表现出小于200nm的短截止边,其中Cs2LuB3O6F2表现出1.5倍于KH2PO4的实验倍频效应。计算显示,Rb2LuB3O6F2和Cs2LuB3O6F2有潜力通过Nd:YAG激光器的五次谐波产生过程,直接输出213nm的相干光。更重要的是,三种化合物的结构演化表明,稀土金属多面体配位严重影响[B3O6]基团的排列和取向,对结构最终的对称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B3O6]基团在中心对称和非中心对称结构中的配位敏感性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