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王祥教授与资环学院汪杰团队在微塑料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微塑料多样性通过抑制微生物残体碳积累降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稳定性 近日,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祥教授课题组联合资源与环境学院汪杰课题组,在土壤碳对微塑料输入响应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微塑料多样性通过抑制微生物残体碳积累降低矿物结合态碳稳定性》(Mi... 科研动态 3周前04620
清华大学水利系团队揭示气候变化下全球中低纬度海洋绿度和藻类暴发频率下降趋势 近日,清华大学水利系团队在中低纬度海洋叶绿素a浓度监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集成架构,生成了2001-2023年全球海洋表层日尺度、空间分辨率为0.25°×0.25°的叶绿素... 科研动态 3周前02680
清华大学药学院张从刚团队报道病毒侵染和细胞膜完整性改变介导的cGAS-STING免疫负反馈机制 宿主和病原体之间存在复杂的“攻防博弈”和“协同进化”,这是所有生命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永恒主题。其中的核心机制与理论模型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复杂的宿主-病原互作体系中,病原体往往通过多种效... 科研动态 3周前03660
研究揭示印度板块在东喜马拉雅下的低角度俯冲和大逆冲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典型的活动碰撞造山带。为阐明该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型。其中,俯冲印度板块的几何形态被视为约束这些模型的重要因素,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的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结构,被认... 科研动态 3周前04040
上海交大王国兴教授课题组在宽带高精度模数转换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王国兴教授课题组在面向无线通信应用的宽带高精度模数转换器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6.4-GS/s, 200-MHz BW 77.3-dB D... 科研动态 3周前03240
一起来看!国防科大科研“上新” 近期,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在不同领域取得新进展。这些科研成果的核心亮点究竟是什么?请跟随我们一同揭开谜底。 机械/力学超结构设计领域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在机械/力学超结构设计领域取得重要进... 科研动态 3周前02380
研究发现电场调控的负极界面相可提高锂电池快充性能 锂离子电池应用主要归功于,其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处形成良好的钝化膜(又称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阻止了界面副反应。通常,SEI膜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成分,包含多种理化性质显著差异的有机与无机、结晶与非晶物... 科研动态 3周前03200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和高宁研究组联合发表多聚抗体设计策略 抗体是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中的关键分子。2025年11月6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教授与高宁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Xenopus IgX i... 科研动态 3周前02600
北理工团队斩获2025年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 11月1日至3日,第77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的540项科技成果参与。计算机学院刘驰团队参展,刘驰、韩锐带领学生张青龙,赵一诺,程云来斩获金奖一项(获奖比... 科研动态 1周前64920
研究揭示键能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氨气选择性催化氧化(NH3-SCO)技术,可将NH3转化为N2,是控制NH3排放的关键方法。其目标是在低温下实现高转化率,并在高温下保持高选择性。目前,为推进NH3-SCO技术发展,亟需构建高活性、高... 科研动态 3周前03680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肖瑞平团队发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创新药物HMI-115 II期临床试验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生长,常引发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孕。全球约有10%的育龄女性患有内异症,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该疾病目前治疗多... 科研动态 3周前0263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56)园艺学院茶叶创新团队在萜类物质提高茶树抗轮斑病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园艺学院茶叶创新团队围绕“萜类物质调控茶树抗轮斑病”展开系统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植物领域权威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与《Plant, Cell & Environmen... 科研动态 3周前05550
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中心李亮团队在磁控软体驱动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通讯员 胡浩)11月5日,电气学院、强磁场中心李亮教授团队在磁控软体驱动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破解了传统驱动器中“形变幅度与磁场强度强关联”这一瓶颈问题,实现了低磁场驱动的大幅形变调控。研究成果以“用... 科研动态 3周前03660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在预防急性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通讯员 程守勤)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团队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活性氧趋化纳米清除剂的急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为克服现有临床抗血栓药物的出血风险... 科研动态 3周前02390
研究构建中国猕猴表型遗传资源平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的猕猴生物资源库通过系统性基因组与表型数据分析,构建了覆盖900余只中国猕猴的表型遗传资源平台。这一进展将为提升生物医药研究的精准度和可重复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在创新药物研... 科研动态 3周前05880
研究揭示调控团聚体尺度养分储量可提升黑土土壤质量内在机制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是重要种植模式,对保障粮食稳产与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科学施肥改善黑土结构、恢复土壤质量,是亟待破解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科研动态 3周前03080
武汉大学邓红兵/赵泽团队为“以废治塑”提供新方案 (通讯员徐鹏、邱奕瑾)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 科研动态 3周前02700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王一凯在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 10月26日至28日,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以“博创引领四十载,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本届大赛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 科研动态 3周前02040
SFTSV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形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蜱传高致病性布尼亚病毒,可引起高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获批疫苗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在病毒生命周期中,核衣壳蛋白(NP)通过结... 科研动态 3周前04040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Mizuno团队探究下一代望远镜对黑洞的区分程度获进展 来自李政道研究所与法兰克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通过采用广义黑洞描述框架下的先进数值模拟,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未来的观测极有可能区分出不同理论下的黑洞。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经受了一个多世纪的严苛检验... 科研动态 3周前03200
南开团队在干细胞全能性激活研究中再获关键突破 (通讯员 张文豪)近日,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帅领教授团队发现敲除小鼠胚胎干细胞中(ESCs)的 Sorcs3 基因可高效激活干细胞的全能性表型,其背后的机制可能与激活核心转录因子T... 科研动态 3周前04330
清华大学物理系于浦课题组合作在反铁磁极化金属关联物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于浦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关联物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出高质量双层钙钛矿结构Sr3Co2O7单晶薄膜,在该材料中实现了反铁磁性、结构极性与金属性三种传统上不... 科研动态 3周前04330
中国科大实现多体量子速度极限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极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刘曌地等人通过高精度地控制量子系统演化时间,直接测量了量子系统演化速度,实现了基于可观测量的多体量子速度极限。该成果10月3... 科研动态 3周前02710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受盐肤木启发的垂直分层结构,实现太阳能驱动的全天候淡水提取、清洁盐回收与自生电力收集 10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发文,开发出一种受盐肤木启发的垂直分层结构(Rhus chinensis-inspired Vertical Hierarchical Structur... 科研动态 3周前02730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单倍体干细胞精准改良技术,建立反刍动物育种新方法 10月7日,内蒙古大学杨磊教授、李光鹏教授与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团队合作,结合牛羊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系(haESCs)、“类精子”表观修饰技术、基于游离型载体的先导编辑(ePE)技术,提出了反刍动物(牛... 科研动态 3周前03350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谢基伟教授、周济林教授研究团队揭秘热木星的形成机制和潮汐演化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系外行星课题组基于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盖亚(Gaia)等望远镜观测数据,发现热木星出现率随年龄呈现出分段衰减的规律,揭示热木星是通过多种不同时标的机... 科研动态 3周前03920
速生树木所在尾巨桉杂种优势形成的基因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图1 尾巨桉基因组全览图 图2 纤维素和木聚糖合成通路中的蛋白编码基因 图3 木质素合成通路中的蛋白编码基因 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是... 科研动态 3周前04100
南大洋增暖研究获进展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地球系统因温室气体累积而吸收的多余热量超过90%被储存在海洋中。其中,南大洋对全球海洋热储的贡献达60%,是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热量阀门”。南大洋增暖的纬向结构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 科研动态 3周前0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