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在预防急性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文章导读
当抗血栓药物总在疗效与出血风险间艰难平衡,我们是否注定要在这道单选题里妥协?东南大学团队在《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的突破性研究给出了全新答案。他们研发的活性氧趋化纳米清除剂,能像智能导弹般精准定位血管损伤区域,通过清除过量活性氧从源头阻断血栓形成。这种以调节氧化还原稳态为核心的新策略,成功绕开了直接干预血小板的传统路径,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卓越的预防效果与生物安全性。这或许将重塑未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格局。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 程守勤)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团队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种基于活性氧趋化纳米清除剂的急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为克服现有临床抗血栓药物的出血风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关成果以“利用血管内皮抗氧化纳米清除剂预防急性血栓(Prevention of acute thrombosis with vascular endothelium antioxidative nanoscavenger)”为题,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
抗血小板药物是血栓高风险患者的主要预防措施,然而其临床应用常受到出血风险及疗效不足的限制。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中过量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血栓形成的关键诱因。基于此,研究团队评估了急性血栓患者及氯化铁模型大鼠体内内皮细胞凋亡与过量活性氧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种利用活性氧趋化纳米清除剂(MDCP)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活性氧损伤的血栓预防策略。MDCP整合了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黑色素的天然酶活性,可高效清除细胞内活性氧。

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清除剂可有效抑制ROS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维持内皮完整性,防止胶原暴露,进而阻断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氧化氢酶作为MDCP的关键组分,赋予该纳米药物在浓度梯度下向活性氧定向迁移的能力。这种特性促使MDCP在活性氧水平升高的损伤血管处特异性富集,从而确保MDCP的疗效与生物安全性。该策略通过调节血管氧化还原稳态而非直接干预血小板功能以抑制急性血栓新生,为克服现有临床抗血栓药物的出血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纳米药物。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该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论文第一作者钟毅欣医师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博士后,滕皋军院士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2046-4
供稿:附属中大医院
(责任编辑:杨万里 审核:李震)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