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与合作者设计精准靶向渐冻人症TDP-43的全新抑制剂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蛋白质错误折叠及病理性聚集密切相关,其中TDP-43(43 kDa反式激活反应 DNA 结合蛋白)的异常聚集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叶变性(FTLD)等疾病的核心病...
西安交大研究团队解析非综合征型唇腭裂遗传结构并发现新遗传模式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丁毅研究员、口腔医院赵华翔副研究员、第二附属医院尹春燕副研究员及附属儿童医院黄惠梅主任医师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Exom...
南京大学医学院刘志红院士团队发现PLD4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揭示其致病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多种自身抗体及系统性脏器损伤。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稳态失衡是SLE发生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人类疾病相关的致...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团队与合作者开发低温烷烃活化双金属催化剂
烯烃作为现代化工生产中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关键原料,其高效制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烷烃脱氢是目前直接制取烯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其反应路线简单、原子经济性高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烷烃脱氢...
中国科大提出广义Neumann定理 为传统铁电与分数量子铁电建立统一理论框架
近日,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何力新研究组取得突破:提出了广义Neumann定理,统一解释了传统铁电与新近发现的分数量子铁电(FQFE),修正了长期以来在铁电材料研究中的经典理论。这一成果为理解和调控铁电性...
研究揭示横断山区陆生脊椎动物差异化的多样性演化模式
山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受地球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最终落脚于物种形成、拓殖和灭绝等事件的综合过程。重建物种演化历史并解析其驱动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规律,还能为...
科研人员绘制出我国水体叶绿素a数据集
水体水质变化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系统过程影响能反馈区域和全球变化信息,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环境问题之一。 在卫星所能探测水体中,小型水体面积占比小但数量众多,相比大型水体,在营养物质和元素循...
科研人员构建超声响应型脂质纳米颗粒平台
肿瘤疫苗是一种可诱导机体特异性且持久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治疗手段,有望改善临床肿瘤治疗现状。其中,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的mRNA肿瘤疫苗,作为免疫治疗的前沿技术,已有多款针对肿瘤新抗原的mRN...
科研人员开发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精准靶向治疗的新型Loop CAR-NK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血液谱系再生研究组,针对间皮素(MSLN)和CD33靶点双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设计了环形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D33-MSLN Loop CA...
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近日,国内首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大学语文》正式出版。这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新疆大学刘正江教授联合主编的教材,不仅是语文学科与“铸...
清华大学化学系马冬昕、段炼团队开发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量子点深红光器件
钙钛矿量子点具有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光谱连续可调等多种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发展迅猛,器件外量子效率已提高至20%以上。然而,量子点在纯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导致离子迁移,因此,钙钛矿发光器件的运行...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沈洋课题组合作在高温储能聚合物电介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聚合物电介质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储能材料,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设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和极快的充放电速率,但其能量密度受到高温击穿场强的制约。在聚合物中引入宽带隙、高电子亲和能...
清华大学清华团队合作提出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驱动的城市规划新范式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系城市科学与计算研究中心、建筑学院与国外学者组成跨学科团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一个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智能城市规划框架,该框架将AI的强大计算、推理与生成能力,同人类规划师的...
花寿命可塑性及进化适应研究获进展
一朵花开放到凋谢的持续时间称为花寿命,是决定植物繁殖成效的关键性状。前期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花寿命存在差异。理论认为,在传粉者缺乏情况下,植物应延长花的开放时间,等待传粉机会;在授粉充足时,植物应缩短...
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此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
科研人员研发出互补单晶硅垂直沟道晶体管架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人员基于自主研发的垂直沟道技术,研发出优于互补场效晶体管架构(CFET)的单片集成互补垂直沟道晶体管结构(CVFET)。 该架构制造工艺采用与CMOS制造工艺兼容的双侧...
研究揭示钙钛矿电子自旋态对高温析氧反应活性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月锋等联合复旦大学汪国雄团队,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阳极高温析氧反应(OER)性能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A位碱土金属掺杂,系统揭示了Pr...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团队揭示夸克星碰撞后的抛射物组成
夸克星是一种假想中的致密天体。与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普通中子星不同,夸克星被认为几乎完全由自由夸克组成。由此,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当两颗夸克星发生并合时,它们抛射出的物质究竟会是什么?是由夸克物质组成...
研究揭示认知控制大脑活动随年龄呈倒U型发展轨迹
认知控制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是个体通过调控注意、思维与行动,来达到特定目的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可使人类聚焦目标并排除干扰。目前,认知控制的认知/行为变化规律已较完善,成为发育/衰老相关疾病的诊断依...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 在爆炸损伤对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连续倒塌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连续倒塌是指结构中由于局部构件的初始损伤或破坏而引发相邻构件的接连失效,最终导致结构产生与初始破坏不相称的大面积坍塌或整体倒塌的现象。由蓄意破坏或人为失误引发的爆炸作为结构连续倒塌的主要诱因,严重威胁...
科研人员破译毫秒脉冲星偏振之谜
在银河系的狐狸座方向,一颗名为PSR B1937+21的宇宙“灯塔”——脉冲星,正以每秒642转的惊人速度旋转。作为1982年发现的首批毫秒脉冲星,PSR B1937+21具有1.558毫秒的超短周期...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岩石圈形成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基于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及周边陆地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环境噪声数据,开展了三维横波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揭示了东向地幔流对菲律宾海内部及周边边缘海盆地岩石圈形成...
研究发现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神经生物标记物
疼痛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目前,学界对于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尚不明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大样本研究,即利用总样本量达1046的六个功能磁共振数据集,系统探究了...
南京大学吴兴龙教授团队揭示单原子“局域环境依赖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
金属单原子因其能有效调控电子结构,被证实可诱导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然而,如何在亚纳米晶格上精确调控金属单原子的相对位置仍是一个巨大挑战,使得针对局域环境依赖的金属单原子SERS研究仍存在...
研究揭示纤毛虫与哺乳动物的突变率存在强线性相关
纤毛虫是一类多样性极高的原生动物,已描述物种超过8000种。尽管是单细胞生物,但所有纤毛虫都表现出生殖系与体细胞系的分化。其独特之处在于,生殖系与体细胞系共享同一细胞质环境,并且在无性生长过程中二者所...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宋柏团队实现超高热流密度芯片嵌入式微流冷却
电子芯片是前沿科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电力电子和通信雷达等芯片的集成度和功率不断提高,其发热密度也不断攀升,部分芯片平均热流密度可高达千瓦每平方厘米(kW/cm²...
科学家在量子模拟实验中观测到“弦断裂”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系统,实现对格点规范理论中“弦断裂”现象的量子模拟,为探讨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禁闭行为与相变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规范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核...
氮肥驱动小麦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获揭示
干旱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传统研究聚焦于作物抗旱性,却对干旱胁迫后恢复过程关注不足。作物在干旱缓解后的恢复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氮肥作为优化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核心营养元素,其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