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印度-亚洲碰撞时限与青藏高原生长的关键证据
青藏高原隆升-生长过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通常认为,青藏高原与印度克拉通在南部拉萨一带发生地表缝合,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则揭示,印度岩石圈正以近水平方式向北俯冲,其前缘已延伸至高原下方数百公里...
            
            
            研究发现亚洲干旱区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占地球陆地面积41%的干旱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作为关键目标,要求在土地退化与恢复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然而,以往针对亚洲干旱区...
            
            
            研究发现全球变暖重塑北半球极端降雨和极端降雪发生过程
全球变暖不仅改变了降水的总量与分布,也深刻重塑了极端降雨与极端降雪的发生机制。极端降水事件频率与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安全、生态系统稳定和基础设施韧性。然而,不同相态降水在全球变暖中的响应机制长期缺...
            
            
            植物耐干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是极端耐干植物的典型代表,能够承受超过98%的细胞脱水,并在遇水后几秒钟恢复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能够快速响应水分的变化。在植物应对水分变化过程中...
            
            
            研究表明全球植被绿化加剧土壤水分亏缺
土壤水分波动因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和水资源安全,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全球植被绿化趋势显著被视为生态恢复与气候适应的重要信号,但植被活动会导致蒸散加剧,迫使土壤水分持续流失,进而加剧区域干...
            
            
            研究构建首个跨境物种保护责任量化评估框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和汪沐阳团队构建了首个跨境物种保护责任量化评估框架,以北山羊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23年的5186条野外分布记录,识别出48个景观保护单元,其中6个跨境单...
            
            
            研究揭示植被绿化未显著提升欧亚大陆生态恢复力
 恢复力被学界认为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若丧失恢复力会导致生态系统从短期扰动中的恢复时间延长,即表现为“临界慢化”现象。欧亚大陆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3%,该区域几乎涵盖所有植被类型,在...
            
            
            研究发现生物土壤结皮中蓝藻通过运动适应荒漠地表环境变化并实现结皮快速拓展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藻类、地衣和苔藓等生物类群与土粒形成的生物复合体。生物土壤结皮作为重要的地表覆被,对地表稳定、土壤养分循环及水文过程至关重要。陆生丝状蓝藻通过藻丝缠绕及分泌胞外聚合物(EPS)胶联土粒...
            
            
            中亚荒漠化驱动因素研究取得进展
荒漠化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解析荒漠化驱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干旱区土地退化过程的内在机制,更能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在中亚地区,如何精准...
            
            
            科学家提出全新建模框架可用于全球植被未来趋势研究
未来全球植被变化对社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由于植被、气象因子和模型的空间异质性,仍然难以制定一种能够精细化预测全球植被变化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监测与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