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帅气的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研究构建首个跨境物种保护责任量化评估框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和汪沐阳团队构建了首个跨境物种保护责任量化评估框架,以北山羊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2023年的5186条野外分布记录,识别出48个景观保护单元,其中6个跨境单...
1周前
050

研究揭示植被绿化未显著提升欧亚大陆生态恢复力

恢复力被学界认为是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若丧失恢复力会导致生态系统从短期扰动中的恢复时间延长,即表现为“临界慢化”现象。欧亚大陆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3%,该区域几乎涵盖所有植被类型,在...
1个月前
0260

研究发现生物土壤结皮中蓝藻通过运动适应荒漠地表环境变化并实现结皮快速拓展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藻类、地衣和苔藓等生物类群与土粒形成的生物复合体。生物土壤结皮作为重要的地表覆被,对地表稳定、土壤养分循环及水文过程至关重要。陆生丝状蓝藻通过藻丝缠绕及分泌胞外聚合物(EPS)胶联土粒...
2个月前
0260

中亚荒漠化驱动因素研究取得进展

荒漠化是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解析荒漠化驱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干旱区土地退化过程的内在机制,更能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在中亚地区,如何精准...
2个月前
0410

科学家提出全新建模框架可用于全球植被未来趋势研究

未来全球植被变化对社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由于植被、气象因子和模型的空间异质性,仍然难以制定一种能够精细化预测全球植被变化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监测与变...
3个月前
0270

研究发现未来土壤水分变化将减缓北半球生态系统生产力发展

植被是调节地表和大气之间水、能量和碳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识别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驱动机制,有助于阐释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互馈机制。 北半球巨大的陆地碳汇主要源于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总初...
3个月前
0370

新疆生地所解析极端高温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影响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吸收近1/4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在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了作用。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持续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受到挑战。当前,相关研究聚焦...
3个月前
0490

新疆生地所在旱区土壤碳和氮累积的环境驱动因素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几十年来,全球旱区面积持续增加。旱区的扩大或加速陆地生态系统荒漠化,并使脆弱的旱区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变得更加脆弱。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提供了重要的功能和服务。土壤有机碳可改善土...
9个月前
0500

新疆生地所在云杉碳汇林生物量估算研究方面获进展

人工碳汇林在我国西北高寒区广泛种植。准确估算人工碳汇林生物量是实现碳交易的基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激光雷达被广泛地用于树木三维信息获取,但这一单一数据在幼龄针叶林中难以准确提取树木冠幅信息...
3个月前
0350

研究发现主导西北干旱区升温的季节已从冬季转变为春季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西北干旱区升温速率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同时,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以往研究认为,冬季增温是西北干旱区...
11个月前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