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横断山区陆生脊椎动物差异化的多样性演化模式 山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受地球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最终落脚于物种形成、拓殖和灭绝等事件的综合过程。重建物种演化历史并解析其驱动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区域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本规律,还能为...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7700
镍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研究团队等,在混合型Ruddlesden–Popper结构镍酸盐La5Ni3O11单晶中发现高压诱导的高温超导电性。这一新结构超导体拓展了镍基高温超导体材料家族,为高温超导...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4190
氮肥驱动小麦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获揭示 干旱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传统研究聚焦于作物抗旱性,却对干旱胁迫后恢复过程关注不足。作物在干旱缓解后的恢复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氮肥作为优化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核心营养元素,其在恢复...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7980
科学家在量子模拟实验中观测到“弦断裂”现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系统,实现对格点规范理论中“弦断裂”现象的量子模拟,为探讨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禁闭行为与相变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规范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核...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4580
研究揭示纤毛虫与哺乳动物的突变率存在强线性相关 纤毛虫是一类多样性极高的原生动物,已描述物种超过8000种。尽管是单细胞生物,但所有纤毛虫都表现出生殖系与体细胞系的分化。其独特之处在于,生殖系与体细胞系共享同一细胞质环境,并且在无性生长过程中二者所...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430
研究发现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神经生物标记物 疼痛敏感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目前,学界对于疼痛敏感性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尚不明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大样本研究,即利用总样本量达1046的六个功能磁共振数据集,系统探究了...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7330
科研人员破译毫秒脉冲星偏振之谜 在银河系的狐狸座方向,一颗名为PSR B1937+21的宇宙“灯塔”——脉冲星,正以每秒642转的惊人速度旋转。作为1982年发现的首批毫秒脉冲星,PSR B1937+21具有1.558毫秒的超短周期...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9620
研究揭示钙钛矿电子自旋态对高温析氧反应活性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月锋等联合复旦大学汪国雄团队,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阳极高温析氧反应(OER)性能调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A位碱土金属掺杂,系统揭示了Pr...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6960
科研人员研发出互补单晶硅垂直沟道晶体管架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人员基于自主研发的垂直沟道技术,研发出优于互补场效晶体管架构(CFET)的单片集成互补垂直沟道晶体管结构(CVFET)。 该架构制造工艺采用与CMOS制造工艺兼容的双侧...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120
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此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390
花寿命可塑性及进化适应研究获进展 一朵花开放到凋谢的持续时间称为花寿命,是决定植物繁殖成效的关键性状。前期研究发现,不同物种的花寿命存在差异。理论认为,在传粉者缺乏情况下,植物应延长花的开放时间,等待传粉机会;在授粉充足时,植物应缩短...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460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林昊教授、吕昊副教授在国际高水平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研究团队在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发表了题为《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gui...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810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综述生物制造新策略:细菌芽孢展示系统打造稳定酶制剂,赋能食品工业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廖小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食品工业中用于酶稳定性的细菌芽孢表面展示系...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6340
清华大学地学系张强课题组揭示极端野火烟雾长距离传输的全球影响 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规模极端野火事件频繁发生,对全球碳循环、生态系统、空气质量及公众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准确、及时评估极端野火事件导致的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对提升野火监测预警能力和保护人群健康均具有重要科学意...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9090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刘臻和黄牛团队合作建立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平台 轴手性(Atropisomerism)是一类因单键旋转受限而形成的稳定立体异构体,其构型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旋转势垒及空间位阻效应。这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分子以及手性配体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中...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7000
清华大学航院邵玥团队合作在人类胃器官早期发育机制与体外重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结构高度精密的重要消化器官,胃的胃底和胃窦沿器官前-后轴呈现明确的空间分布,并分别承担独特的分泌与消化功能。这一非对称组织图式早在人类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受孕后第五周)即开始形成,为胃的形态建成和功...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9730
清华大学化学系马冬昕、段炼团队开发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量子点深红光器件 钙钛矿量子点具有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光谱连续可调等多种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发展迅猛,器件外量子效率已提高至20%以上。然而,量子点在纯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导致离子迁移,因此,钙钛矿发光器件的运行...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1,2210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沈洋课题组合作在高温储能聚合物电介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聚合物电介质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储能材料,在电动汽车、风/光发电设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和极快的充放电速率,但其能量密度受到高温击穿场强的制约。在聚合物中引入宽带隙、高电子亲和能...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1,2490
清华大学清华团队合作提出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驱动的城市规划新范式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系城市科学与计算研究中心、建筑学院与国外学者组成跨学科团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一个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智能城市规划框架,该框架将AI的强大计算、推理与生成能力,同人类规划师的...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1,1480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宋柏团队实现超高热流密度芯片嵌入式微流冷却 电子芯片是前沿科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电力电子和通信雷达等芯片的集成度和功率不断提高,其发热密度也不断攀升,部分芯片平均热流密度可高达千瓦每平方厘米(kW/cm²...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940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蒙课题组研发新型空气eDNA采集器高效检测动植物多样性 2025年9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生态研究中心姚蒙研究员课题组在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题为“Robust passive sampling of ...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3560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上报道调控电解液提升锂电池正极钴酸锂界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钴酸锂(LiCoO2,LCO)正极目前仍是消费电子领域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然而,随着工作电压升高(>4.5V),钴酸锂层状正极材料将面临结构不可逆相转变、严重界面副反应、表面过渡金属溶解以...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6100
药学院联合一附院科研团队开发表观遗传纳米激动剂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 尽管PD-1/PD-L1免疫检查点疗法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其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耐药机制主要涉及肿瘤微环境(TME)中T细胞的“三重功能障碍”:T细胞启...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3640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 在爆炸损伤对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连续倒塌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连续倒塌是指结构中由于局部构件的初始损伤或破坏而引发相邻构件的接连失效,最终导致结构产生与初始破坏不相称的大面积坍塌或整体倒塌的现象。由蓄意破坏或人为失误引发的爆炸作为结构连续倒塌的主要诱因,严重威胁...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6220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构建自适应仿生细胞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合成细胞器的发展旨在模拟细胞内多区室化结构与通讯机制,在生命规律解码、疾病诊疗、以及智能材料开发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现有合成细胞器(如脂质囊泡和聚合物组装体)由于缺乏天然细胞骨架蛋白的支撑与动...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7800
西安交大二附院肝病科牵头国际多临床中心 开发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死亡率高,准确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识别关键预后因素,对于优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根据欧洲肝病研究协会(EASL-CLIF)的定义和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NACSELD)对A...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8730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创制蛋白质分子骨架修饰新工具获重大突破 蛋白质骨架是蛋白质正确折叠与功能发挥的核心。化学修饰作为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以及开发治疗性生物偶联物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蛋白质的侧链或末端修饰,尽管骨架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中...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5960
西安交大何雅玲教授团队在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实现“双碳”目标亟需创新性碳中和技术,而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是关键突破口。锂-二氧化碳电池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能源载体,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876 Wh·kg-1,兼具碳固定与储能的双重功能,为能源结构... 科研动态 3个月前03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