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物炭耦合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实现盐碱地土壤的提质增效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面积盐碱化土地,土壤结构差、氮肥利用率低,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和肥料增效剂双氰胺(DCD)开展大田试验,系统探究了不同条件...
新研究提出菌株塑料降解能力快速评估策略
微生物降解技术几乎不产生二次污染,在治理塑料污染方面具有前景。然而,自然界细菌种类繁多,多种塑料的生物降解过程及机理不明确,实验测定的基体效应较大,导致快速识别并定量评估具备特定塑料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
研究揭示全氟烷基化合物对河口海岸环境微生物的影响特征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作为一类具有强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的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河口海岸生态系统中。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唐建辉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调查、微宇宙实验及多维度数据分析,系统...
研究揭示盐沼湿地生态修复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驱动机制
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碳封存的一项长期策略。然而,受限于修复观测的较短时间尺度,此前研究难以系统揭示植被恢复和演替动态对碳通量年际变化的长期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
研究人员提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开发了简单、快速、高灵敏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新策略,在纳米塑料检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针对纳米塑料颗粒在SERS基底表面易团聚、分布不均以及难以...
研究揭示微塑料对潮间带生物行为与沉积物硫循环影响机制
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河口地区的微塑料富集及其生态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河口沉积物是微塑料的主要汇聚库,也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活跃场所,易受外界扰动影响。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不仅能够改变沉积物结...
烟台海岸带所在海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土壤改良应用方面获进展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每年会产生大量海藻、牡蛎壳等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通常被堆放在垃圾填埋场、近海滩涂或直接丢弃到海洋中,对土壤、自然水域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环境影响。为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烟台海岸带所在大数据支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邢前国团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旨在探讨渔业活动以及相关渔业管理 (专属经济区政策、捕捞限制等)行为、自然过程等对海上捕捞渔业活动的冲击与影响。 针对中国大陆近海2013...
烟台海岸带所在微滴介导酶催化反应研究方面获进展
微滴(气溶胶)是大气中的颗粒类型之一,是水相物质向大气转移的介质和信息载体。微滴(气溶胶)含有细菌、病毒、脂质及酶等微生物,但鲜有关于生物酶活性及其催化机制的研究。微滴化学研究发现,微滴(气溶胶)中部...
烟台海岸带所在降雨变化对滨海湿地碳循环影响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导致水文循环加强,降雨变异如降雨量、降雨频率和季节性等变异概率增加。滨海湿地具有咸且浅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