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破译毫秒脉冲星偏振之谜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软件著作权申请198元全包
文章导读
银河系狐狸座深处,一颗每秒狂转642圈的宇宙“灯塔”——PSR B1937+21,竟藏着磁场强度仅为普通脉冲星万分之一的惊人秘密!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团队利用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首次完整揭示其主脉冲与中间脉冲偏振的“双面人生”:主脉冲线性偏振随频率升高骤降,中间脉冲却逆势上扬;圆偏振同步增强,强度比遵循精准幂律。这一发现不仅证实辐射高度随频率降低、脉宽变窄,更直接支撑“相对论性束流模型”,为破解中子星磁层之谜打开新窗口。你的引力波探测精准度,或将因此提升一个量级——前沿成果已登顶《天体物理学杂志》,速览颠覆性突破!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在银河系的狐狸座方向,一颗名为PSR B1937+21的宇宙灯塔”——脉冲星,正以每秒642转的惊人速度旋转。作为1982年发现的首批毫秒脉冲星,PSR B1937+21具有1.558毫秒的超短周期,其磁场强度仅为普通脉冲星的万分之一。它通过吸积伴星物质和角动量,使自转加速至毫秒级周期。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科研人员,利用澳大利亚帕克斯64米射电望远镜704-4032 MHz超宽带接收系统观测数据,揭示了PSR B1937+21这颗毫秒脉冲星主脉冲与中间脉冲偏振随频率变化的完整模式。

研究整合分析了跨度三年的观测数据,将信噪比提升20倍,并通过流量测量、色散测量和法拉第旋转测量反演了星际介质特性。研究团队揭示了PSR B1937+21的辐射奥秘:主脉冲线性偏振度随频率升高而降低,中间脉冲却呈现相反趋势;两类脉冲的圆偏振度均随频率增强,主/中间脉冲强度比遵循0.52±0.02指数的幂律谱。

研究证实辐射高度随频率升高而降低,表现为脉宽变窄,主/间脉冲可能源于磁层不同区域,为“相对论性束流模型”观测依据。这些推动中子星磁层物理和等离子体辐射机制研究,并为引力波探测提供更精准的计时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论文链接

科研人员破译毫秒脉冲星偏振之谜

毫秒脉冲星PSR B1937+21的偏振脉冲轮廓随频率的演化图

© 版权声明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