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嫦娥六号着陆区月壤黏性之谜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析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系统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表现出较高黏性特征的物理机制,从颗粒力学层面完整阐释了嫦娥六号月壤“为什么这么粘”的科学谜题。 此前,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 科研动态 2天前2780
新【科学自立自强】西安交大前沿院鲁广昊教授课题组在光伏器件封装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高光电转换效率与低制造成本,正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领跑者。然而,其固有的稳定性难题与潜在的铅泄漏风险,严重阻碍了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现有封装材料多沿用传统硅电池技... 科研动态 2天前2420
新上海交大朱晨团队通过开发偕二硼聚烯烃作为平台聚合物实现多样性导向聚合物后修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朱晨教授团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Diversity-Oriented Post-Polymerization Modifications by Dev... 科研动态 2天前2920
新上海交大刘家旺/高申团队实现对映收敛的胺羰化串联分子内去芳构化氮杂加成反应合成手性螺环二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刘家旺/高申团队在手性螺环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上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了一类新型手性螺环二胺的高效合成,并发展了手性螺环卡宾配体。相关成果以“Catalytic ... 科研动态 2天前1810
新上海交大张括教授、博士生张金森在《金融研究》发表论文 近期,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张括教授、博士研究生张金森与合作者屈源育在国内金融学顶级期刊《金融研究》(2025年第9期)上发表学术论文《退市制度改革能够提高定价效率吗?——基于壳资源的视角》。 论... 科研动态 2天前1780
新南京大学符淙斌院士团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一类新的极端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快速气温波动事件对公共健康、生态安全和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威胁。面对这一前沿挑战,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符淙斌院士团队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忽冷忽热... 科研动态 2天前1760
新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韦斯教授团队在未知物智能化识别领域取得新进展 小分子结构解析是暴露组学、环境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然而,小分子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多变、化学空间巨大,现有技术难以解析未知分子的结构。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生成模型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途径,但... 科研动态 2天前2940
新纤维素制淀粉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纤维素制淀粉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对合成技术路径进行重构,实现了纤维素全碳素利用合成淀粉。一是能量循环新路径:通过创新设计葡萄糖回收与活化再利用机制,将理论... 科研动态 2天前2810
新电子科技大学抑郁症为何容易“卷土重来”?生命学院游自立实验室发现小胶质细胞的“创伤记忆”或是抑郁症复发的关键机制 长期以来,抑郁症为何容易反复发作,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核心难题。许多患者即便从一次抑郁发作中康复,也常常在面临微小压力时再次陷入困境。传统观点认为神经可塑性在抑郁症中起关键作用,然而作为大脑“监察者... 科研动态 2天前1690
新西安交大科研人员 发现极低温环境双层石墨烯撕裂边缘自发封闭的自缝合机制 原子级制造是未来原子尺度信息器件所需的关键技术。其中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针尖操纵是原子级制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实现单原子精度的结构构筑和精准调控,对石墨烯等二维材料则可以实现原子级精准折叠。未来石... 科研动态 2天前1690
新上海交大李丹课题组从帕金森病病理脑组织中发现全新α-syn病理聚集构象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且严重的运动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而路易体痴呆(DLB)作为另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被发现与PD在部分病理特征上具有一致性,但更多在临床上表现出早期认知障碍及其他神经症状。其... 科研动态 2天前1450
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64)植保学院魏琮教授课题组蝉科昆虫与微生物协同演化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植保学院魏琮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enome degradation results in nested symbiosis and endosy... 科研动态 2天前1470
新上海交大张礼知团队发文报道铑单原子配位环境调控促进反向氢溢流和电化学还原脱氯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礼知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Rh S... 科研动态 2天前1350
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65)园艺学院胡晓辉课题组揭示SlWRKY54-SlZF61-SlDLO2模块调控番茄低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 近日,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研究团队胡晓辉教授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SlWRKY54-SlZF61 module s... 科研动态 2天前2730
新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基因组编辑策略 植物基因组编辑对作物育种技术升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主流的精准编辑技术多数基于先导编辑系统,制约了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开发了一种新型基因组... 科研动态 2天前1610
新研究揭示中国湿地植被春季物候气候响应机制 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湿地植被物候的气候响应机制是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植被春季物候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其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系统解析其气候响应... 科研动态 2天前2320
新南京大学李承辉、金钟、袁帅研究团队在锂硫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 锂硫(Li-S)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储能设备之一,由于硫阴极的超高理论比容量(1675 mAh g−1),它提供了2600 Wh kg−1的能量密度。然而,几个主要的技术问题仍然阻碍着Li-S电池的... 科研动态 2天前11030
新干旱沙区植被重建区水量平衡与植物生长互馈机理研究获进展 干旱沙区常因降雨量低、蒸散量高而呈现负水量平衡状态,水分成为植物生存与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地下水是沙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水源,旱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可持续... 科研动态 2天前1470
新南京大学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物理成果——南京大学团队作出重要贡献 2025年11月19日,位于我国广东省江门市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 公布了首个重大科研成果,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 科研动态 2天前1850
新限域水动力学—结构耦合的机理研究获进展 水在纳米限域或界面环境下表现出与体相完全不同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但是,人们对限域过冷水的动力学非均一性知之甚少。当水被限制在纳米尺度时,动力学—结构间的关联是否被改变尚不清楚。厘清这一问题对理解限域... 科研动态 2天前2550
新天然产物与生物来源图谱数据库NPBS Atlas发布 据统计,超过50%的上市小分子药物均直接或间接源自天然产物或其化学结构启发。这些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在亿万年进化中淬炼出的天然分子,拥有人工合成难以企及的复杂结构与强大生物活性,是创新药物发现的源泉... 科研动态 2天前1770
新氮化钛涂层晶界涉氯腐蚀微观机理研究获进展 氮化钛涂层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损性,在多个领域具有应用价值。但是,氯离子易沿各类晶界入侵,导致氮化钛涂层腐蚀加速甚至涂层结构失效。同时,氯离子在不同晶界上的稳定性和扩散规律尚不清晰,制... 科研动态 2天前4820
新研究揭示树木生长与光合作用间物候不同步机制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碳同化过程),并将碳固定在茎干木质部中(碳固定过程),这两个关键过程的物候变化直接影响森林... 科研动态 2天前1670
新研究解析全球土壤水分40年动态与数据不确定性 土壤水分是连接全球水、能量和碳循环的关键变量,其精确监测对于气候预测、农业生产和灾害预警(尤其是在水资源极度敏感的干旱区)至关重要。然而,来自卫星遥感、陆面过程模型和再分析系统的海量数据集,因其算法... 科研动态 3小时前100
新南京大学中国科学家在湖北发现距今5.4亿年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前奏提供关键证据 近日,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在湖北省通山县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伊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Tongshan Lagerstätte)。这一重大发现是... 科研动态 2天前1350
新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启动“苗圃计划” 积极探索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新范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有力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 科研动态 2天前1680
新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冯路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5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支撑计划(B类) 近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公布了2025年“博士学位论文支撑计划”入选名单。经过多轮严格评审,经管学院袁华教授指导的博士毕业生冯路(现为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的博士学位论文《市场信息冲击与消费者... 科研动态 2天前1270
新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宋士吉、黄高团队提出具备人自适应主动感知能力的动态神经网络架构 过去几十年间,计算机视觉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深度神经网络驱动的计算机视觉模型在功耗、存储和响应时延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效率瓶颈,难以广泛部署于机器人、移动设备或边缘终端等资源受限的场景。此外,大型... 科研动态 6天前2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