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肠-关节轴”发病机制提出

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课题组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科研人员,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目前,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不清,也无安全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探明骨关节炎发病机...
4天前
040

稀土掺杂氧化钛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取得突破

150年前,科幻大师凡尔纳预言,水将成为终极燃料。科学家一直努力发展能够将这一预言变为现实的各种可能的技术。其中包括通过阳光直接分解水获取氢气,这项被称为“光催化分解水”的技术属于低碳技术。 目前,太...
4天前
050

质子内部横动量依赖的螺旋度分布被揭示

20世纪80年代,质子自旋危机发现夸克自旋在质子自旋中贡献相对较小。自此,质子自旋结构成为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精确测量质子三维自旋结构成为电子离子对撞机等国际大科学装置的主要物理目标之一...
4天前
050

科研人员提出寻找透镜引力波新方法

2015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信号。2017年,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电磁信号被发现。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质量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随着LIGO/Virgo...
4天前
040

精氨酸促癌新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教授胡海联合团队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精氨酸代谢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靶向代谢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肿瘤微环境作为包含异质性细胞群体的复杂生...
4天前
050

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时都经历剧烈载荷变化;在跨海大桥建设中,悬索桥主缆需承受百万吨级...
4天前
050

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提出

单原子催化剂(SACs)凭借最大化的金属原子利用率、量子化的电子结构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相催化、能源转化、环境治理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自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以来,该领域已...
4天前
050

研究揭开钩盲蛇三倍体孤雌生殖进化之谜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揭示了全球唯一专性孤雌生殖蛇类——钩盲蛇的基因组奥秘。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破解了钩盲蛇三倍体基因组构成、孤雌生殖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意义,为探究脊椎动物多倍体形成和孤雌...
4天前
050

14.0特斯拉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出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磁体内孔直径164毫米、最高磁场强度14.0特斯拉。经测试,磁体达到预期技术目标,并且运行稳定。 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是大科学装置、高性能科学...
4天前
050

迄今最古老层孔海绵化石发现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方面类似于现代珊瑚。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奥陶纪...
4天前
070

研究发现薯草轮作助力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改良

马铃薯是广泛种植和消费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集约化的马铃薯种植造成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以及微生物污染风险增加等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脆弱的生态系统加剧了农业活动的环境足迹,上述...
4天前
060

研究发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新策略

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特聘教授占成团队联合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朱小玉团队,首次从受者自身生理功能受昼夜节律调控这一全新视角切入,揭示了异...
4天前
050

科学家构建近全球地表太阳辐射高精度监测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胡斯勒图和石崇等,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东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法国里尔大学、英国气象局...
4天前
050

研究实现毫秒级可集成量子存储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团队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方案,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的存储时间从10微秒级提升至毫秒级...
4天前
050

科研人员开发出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纳米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峰团队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性测量系统,构建了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肝纤维高效诊断的生物型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探针。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患病率较高的...
4天前
050

科学家解析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即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
4天前
050

研究揭示热木星周围超短周期行星形成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研究团队,揭示了热木星周围的超短周期行星伴星的形成机制,并利用该模型探讨WASP-47系统中行星的形成演化历史,发现巨行星扰动、轨道共振俘获与恒星潮汐效应的协同作用是这一特...
4天前
050

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发布

3月20日,由全球70多个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步公开了这一项目首年的光谱数据。 科研人员利用前3年的收集数据,结合其他巡天信息...
4天前
040

调控溶酶体稳态研究获进展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单层膜囊泡状细胞器。有研究发现,溶酶体是关键的细胞活动和信号转导的枢纽。溶酶体的稳态失衡介导退行性疾病、溶酶体贮积症、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开发新治疗策略的切入点。自噬是细胞的保...
4天前
050

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锂硫电池以硫转换反应为核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是下一代储能技术颇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硫转换反应的动力学通常较为缓慢,限制了电池的实际性能。单原子催化剂尤其是新兴的高熵单原子...
4天前
050

日冕物质抛射电荷交换EUV谱线测量获进展

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剧烈活动导致的大规模带电离子物质和能量释放的极端空间天气现象,可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影响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和电网的稳定运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确的原子数据,研究日冕抛射的带电离子对日...
4天前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