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通气管”助力实现原位降碳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揭示了原位定向加速土壤生物电子传递减排稻田甲烷的效能与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管理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
7天前
02060

十字花科作物“癌症”防治获突破

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揭示了油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作物中由感病基因GSL5介导的根肿病隐性广谱抗性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
7天前
01710

接种发酵新技术助力贵州白酸汤标准化生产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在前期传统贵州白酸汤发酵技术生产实践基础上实现关键突破,成功研发高效接种发酵新工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X(Food Chem...
7天前
02650

新型污染物筛查有了新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首次提出利用“亲蛋白结合能力”的新型污染物筛查策略,为识别食物链中潜在的富集性污染物提供了全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
6天前
01140

中国农业大学桦南:精准发力 靶向引才

近日,2025年度“黑龙江人才周”佳木斯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活动走进黑龙江大学,桦南县引才工作组积极参与并开展现场招聘。 招聘现场精心布置具有桦南特色的展台,悬挂横幅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和特色产业...
2周前
04940

猴痘病毒治疗性抗体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王奇慧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薛婧研究团队,解析了猴痘病毒关键免疫原M1R与B6R所诱导抗体的分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双特异性抗体。动物模型实验显示,该抗体表...
2周前
04020

研究提出光重整废弃PET塑料制备甲酰胺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重要的热塑性聚酯。但是,约80%废弃PET被随意丢弃或填埋,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碳资源浪费,亟待实现废弃PET的循环利用。在现有回收技术中,光重整技术凭借绿色、温和的特性...
2周前
03360

原癌基因MYC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获进展

原癌基因MYC在细胞增殖、代谢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人类肿瘤中常被激活的癌基因之一。长期以来,MYC被认为是颇具潜力但充满挑战的治疗靶点。目前,尚未有针对MYC驱动肿瘤的有效靶向药物。 ...
2周前
03640

科研人员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曹湖军与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构建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氢被认为是...
2周前
03820

研究阐明蚜虫高效传播作物病毒新机制

动物的循环系统和植物的维管系统,是保障它们物质养分高效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病毒系统性侵染的最为有效的路径。为应对这种威胁,动植物均演化出了功能上高度相似的阻塞性防御机制。当病毒侵染时,动物的...
2周前
02290

研究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独特适应机制

在大洋板块交界处,岩浆加热的高温海水携带着高浓度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从海底裂隙中喷涌而出,形成独特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热液喷口附近的生态环境对大多数动物而言过于严酷,但阿尔文虫却能在高温、高硫化...
2周前
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