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
科研人员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曹湖军与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构建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氢被认为是...
原癌基因MYC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获进展
原癌基因MYC在细胞增殖、代谢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人类肿瘤中常被激活的癌基因之一。长期以来,MYC被认为是颇具潜力但充满挑战的治疗靶点。目前,尚未有针对MYC驱动肿瘤的有效靶向药物。 ...
研究提出光重整废弃PET塑料制备甲酰胺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重要的热塑性聚酯。但是,约80%废弃PET被随意丢弃或填埋,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碳资源浪费,亟待实现废弃PET的循环利用。在现有回收技术中,光重整技术凭借绿色、温和的特性...
猴痘病毒治疗性抗体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王奇慧研究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薛婧研究团队,解析了猴痘病毒关键免疫原M1R与B6R所诱导抗体的分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双特异性抗体。动物模型实验显示,该抗体表...
研究提出宇宙学尺度宇称不守恒研究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弘明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彭威禮合作,自主开发出新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在初始条件中加入左右不对称(宇称不守恒)的矢量和张量信号,并发现这些信号在宇宙漫长的演化中留有可...
M87黑洞新图像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参与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
研究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独特适应机制
在大洋板块交界处,岩浆加热的高温海水携带着高浓度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从海底裂隙中喷涌而出,形成独特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热液喷口附近的生态环境对大多数动物而言过于严酷,但阿尔文虫却能在高温、高硫化...
Pt单原子催化剂低温CO氧化和谱学联用技术应用研究获进展
铂因高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单原子分散的铂催化剂,可最大化原子利用率,降低贵金属用量。目前,亟待解决其活性与稳定性等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博士甘涛和研究员...
研究在开发脓毒症治疗药物方面取得进展
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由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扮演了关键角色。GSDMD被激活后,其N端片段(GSDMD-NT)会在线粒体和细胞膜上形成孔...
研究阐明蚜虫高效传播作物病毒新机制
动物的循环系统和植物的维管系统,是保障它们物质养分高效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病毒系统性侵染的最为有效的路径。为应对这种威胁,动植物均演化出了功能上高度相似的阻塞性防御机制。当病毒侵染时,动物的...
研究揭示胆固醇代谢调控鱼类卵子质量和胚外组织发育新机制
作为卵生动物,鱼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一类从卵裂期到幼苗期暂时存在的胚外组织,如卵黄合包层,对中内胚层的形成和外包运动至关重要。然而,胚外组织的发育命运是如何被调控的,以及胚外组织中是否存在独立于...
研究揭示多倍体植物二型花柱调控机制
花部形态多样性在被子植物进化与物种分化中具有核心作用。异型花柱(二型或三型)具有提高植物传粉精确度、降低雌雄干扰、促进异花传粉等重要生态功能。全基因组复制或多倍化,对被子植物繁育系统和形态演化具有重要...
科研人员分离并鉴定出一株新根瘤菌属新种
根瘤菌是典型的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能诱导豆科植物根或茎形成根瘤并在根瘤内将氮气还原为氨,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生物固氮系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氮循环影响深远。截至目前,已知根瘤菌主要分布于...
中国农业大学桦南:精准发力 靶向引才
近日,2025年度“黑龙江人才周”佳木斯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活动走进黑龙江大学,桦南县引才工作组积极参与并开展现场招聘。 招聘现场精心布置具有桦南特色的展台,悬挂横幅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和特色产业...
中国农业大学金融“青”计划在北大启动 发布金融志愿三年规划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鲍聪颖)9月16日,在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保局、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指导下,北京金融监管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韩文轩教授课题组在植物营养元素生物地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资环学院韩文轩教授团队在《全球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Global Ecology & Biogeograph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太阳辐射和水分胁迫是木本植物叶硅浓度纬度格局的主要环...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丁文伯、周光敏团队合作在磁驱动柔性电池集成机器人上取得新进展
软体动物如章鱼、水母和鳐鱼,能够通过在组织内部无缝集成运动、感知与能量供给系统,实现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运动,这种天然架构体现了生物的具身智能。相比之下,传统软体机器人多依赖传感、驱动和能量模块的横向拼...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微纳加工中心新超净实验室启用
9月15日,清华大学微纳加工中心新超净实验室启用座谈会在自强科技楼举行。副校长吴华强出席并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吴华强表示,微纳加工中心要明确目标,做好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标杆实验室...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三部学术专著出版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陶玉副教授专著《中国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刘然副教授专著《当代中国创新文化研究》和孟凡东教授、平维彬副教授等合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研究》已正式出版。 《中国模式的...
湖南大学金统院李海奇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计量经济学国际顶刊发表
近日,金融与统计学院李海奇教授及博士生戴思琪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取得研究进展,题为“Shrinkage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with multi...
北理工团队在煤矿可持续低碳转型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王兆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Location-specific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China’s coal mining ph...
北理工团队在光催化甲烷室温转化领域取得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刘佳、张加涛教授团队与国家纳米中心唐智勇院士团队合作,在光催化甲烷室温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photon-triggered CH4-to...
北理工团队在红外弱小集群目标检测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许廷发教授科研团队在红外弱小集群目标检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针对红外成像时序信息利用不足、弱小集群目标信噪比低、背景复杂等核心难题,科研团队提出了一步式Transformer检...
北理工团队在新一代互联网架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嵩天教授团队在新一代互联网架构研究与高性能网络处理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团队成果“PtCAM: Scalable High-Speed Name Prefix Loo...
北理工课题组在空间站微生物防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周祚万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空间站微生物监测与防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
北京理工大学在非厄米拓扑传感和拓扑电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张向东教授课题组在非厄米拓扑传感和拓扑电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周期性驱动、非互易耦合和非线性调制协同作用,首次构造了非厄米Floquet拓扑传感模型,实现了对动态微...
北京师范大学国内首部“铸牢”主题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北师大教授联合主编
近日,国内首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材:大学语文》正式出版。这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新疆大学刘正江教授联合主编的教材,不仅是语文学科与“铸...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曹玮老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黑色素分子工程实现高效γ射线生物防护
随着电离辐射在医疗、工业及太空探索中的广泛应用,开发轻量、生物相容且高效的新型辐射防护材料已成为迫切需求。传统材料如铅和混凝土虽广泛应用,但存在笨重、有毒等局限;尽管已有无铅替代材料如含金属的微纳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