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朱凯月:保持好奇心和热爱,更要学会坚持 朱凯月 受访者供图 如今,从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到大规模储能系统,电池的身影无处不在。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是锂离子电池,虽然其能量密度高、技术相对成熟,却仍面临安全性和资源限制等问题。而作为一种以水溶... 学者风采 9小时前0500
新马大为:用催化“钥匙”打开产业之门 图为马大为(左五)和学生在实验室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马大为正俯身调试反应参数,他面前的实验记录上写满了催化剂优化... 学者风采 4天前02110
赤子之心永相传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11月11日,北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厅。200余名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句话被频频提及。 这里举行的是“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学者风采 1周前02730
瞄准“抗癌利器”,他们“跨界”做新药 田志刚(左一) 指导研发团队。受访者供图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肿瘤的“天生杀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田志刚曾说:“研究表明人体内NK细胞的含量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N... 学者风采 2周前03810
“在国家需要时,能拿出顶用的技术” 1986年,卢佩章在使用国内第一台气体体积色谱仪。受访单位供图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卢佩章百年诞辰。在我国分析化学发展史上,卢佩章作为中国色谱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以其一生的坚守与探索... 学者风采 3周前03640
一位89岁老院士,上了一辈子“地理课” 2006年6月23日,郑度在西藏嘎隆拉山考察。 2019年,郑度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2007年8月,郑度在西藏加吾拉山口考察。 2023年9月,郑度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 学者风采 3周前05310
救亡亦存报效心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科学家们始终不曾放弃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科学的坚定信念,让中国的科学火种得以在硝烟战火中顽强存续。 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战火纷飞... 学者风采 4周前05580
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黑土地保护团队成员在查看土地改良情况。受访者供图 金秋时节,黑土地又迎来一个丰收季。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道出了黑土地的珍贵与肥沃。作为地球上...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5480
西北工业大学我校校友“北疆楷模”杨选春:癌症患者攻克“导弹癌症” 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北疆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会,追授杨选春“北疆楷模”称号。褒扬他如胡杨般扎根戈壁,将毕生奉献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崇高精神,并号召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 据悉,杨选春...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5530
鲁丽敏:为植物绘制“家谱” 鲁丽敏在野外开展考察工作。受访者供图 就像人类会通过家谱追溯祖辈亲缘、梳理家族脉络,地球上的植物也有属于自己的“家谱”,那便是记录物种演化历程、串联亲缘关系的植物“生命之树”。这份特殊的“家谱”,不仅...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5680
汪小全:科学无捷径 唯有扎根大地才能结果 汪小全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的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情况。受访者供图 三十余载科研路,汪小全似乎总是“在路上”。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各地,也曾多次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开展...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4560
四十余载追寻量子之光 人物小传 郭光灿,1942年生,福建泉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4600
卢佩章:我只是团队中的一个小兵 卢佩章 大连化物所供图 1999年,一场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举办的大会在京举行,目的是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 回忆起那段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经历时,卢佩章言辞...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4110
闫阿儒:科研征途永不消磁 闫阿儒(中)与团队成员观察新制备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宁波材料所供图 “如果这个问题我们都解决不了,那就没有人能解决了。”遇到科研难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研究员闫...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4140
蔡希陶:做有用工作 写“立体文章” 蔡希陶(1911—1981) 1938年,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在昆明黑龙宫挂牌成立。 1934年,23岁的蔡希陶和他1933年在云南贡山采集的植物标本野生亚麻。 20世纪70年代,蔡希陶(右三)带领学...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1,6240
克尽厥职 迤逦前行 20世纪90年代,唐克丽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时留影。 2005年,唐克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唐克丽工作照。 唐克丽(1932— ) 上海人,1954年毕...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5970
王大珩:为了国家需要放弃博士学位 王大珩(左)与英国同学汉德。 人物名片: 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了国家需要放弃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先进技术被应用于...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6460
西北工业大学张晓斌:守初心,做好平凡教书人 “躬耕教坛四十载,赓续奋斗建新功”。近40载春秋,张晓斌老师恪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铮铮誓言,以“抱朴守初、勤心耕耘”的态度,始终用培根铸魂的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努力...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6380
三十载磨一剑 铸星海“红外慧眼” 陆卫研究员与团队破解红外探测世界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供图 风云四号卫星搭载的红外探测器,如同永不疲倦的“热成像之眼”,穿透厚重云层,精准捕捉着大气温度、湿度的三维分布;嫦娥六号探测器上的...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3960
陆卫:点亮卫星“眼睛”的科研巨匠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员(左一)。受访者供图 在我国航天事业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总有一些人如中流砥柱,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能,奋勇争先,为国家的发展铸就坚实基石。 中国科...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6410
基因“探险家”和进化“匠人”的双向奔赴 张勇 王皓毅 受访者供图 2017年的北京,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所)学术年会早已散场,园区里只剩下两个并肩而行的身影还在热烈地交谈着。 他们是基因编辑专家王皓毅和进化...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1,0710
赵凯:高原上的“追鱼人” 赵凯(左)带领研究生采集鱼类样本。受访者供图 青藏高原不仅有广阔壮丽的草原雪山,也有蜿蜒曲折的河流,是长江、黄河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在青海流域的干流总长度约3300公里,大部分流域海...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6030
在“白色荒漠”打响新“绿色战役” 胡赞民(右二)、范成明(左一)等正在查看油菜籽生长情况。遗传发育所供图 5月的新疆和田,大地初披新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高级工程师唐丁与博士生尤常清、博士后吴雪丹播...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5730
他的精神“火炬”,指引量子科技攻关新征程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无数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挽救民族危亡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部科学报国的热血史诗。历史逐渐远去...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5220
“加速”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LEAF团队,为国之重器潜心研究、持续攻关,研制出的LEAF装置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图 团队成员在做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图...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8230
吴积善:把不多的课题经费花在刀刃上 吴积善(站立者)和团队在学术讨论中。 人物名片: 吴积善(1938—2023),泥石流研究专家,长期从事泥石流理论研究与防治实践。 “把我的名字划掉” 吴积善在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7060
弹道烽火砺赤胆 破壁求索为家国 “我做事都不合时代的……打击我不怕,打击就打击,对国家有益处我就做。”这段话,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生前留下的一段影像。白发苍苍的她身着简朴的毛衣和马甲,对着镜头说出了这句凝结着她一...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7080
龙化云:像催化剂一样“嵌入”团队 龙化云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在化学工业中,催化剂如同一位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指挥家,能精准调控反应路径,加速目标产物的生成,提升效率,牵动着工艺的绿色与经济命脉。 对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5250
竺可桢:抗战初期“文军长征”的总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5770
“承前启后”吴征镒 吴征镒(1916.6.13—2013.6.20) 生于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从事植物学研究70余年,在植物系统分类与植物区...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