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目前上海天文台包括徐家汇园区和佘山科技园区两个部分,徐家汇为总部。天文观测台站位于上海松江佘山地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天体物理以及行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在应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台在国家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天文台设有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天体物理研究室、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时间频率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部门。拥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观测台站(已建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国际VLBI网数据处理中心、1.56米口径光学望远镜、60厘米口径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全球定位系统等多项现代空间天文观测技术和国际一流的观测基地和资料分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些技术的7个台站之一。上海天文台是中国VLBI网和中国激光测距网的负责单位。
上海天文台现有工作人员37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7人、国家“杰青”获得者2人。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生培养点,在学硕士生71人、博士生103人、在站博士后17人。
上海天文台将在天文学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做出更具有国际显示度的工作,在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现设有5个实体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这些科学家太低调了,应该多宣传他们的贡献
VLBI技术这么厉害啊,难怪嫦娥工程这么精准
带孩子去过佘山观测站,工作人员讲解特别耐心 👍
徐家汇和佘山都有园区?下次去上海一定要去参观
没想到我们国家的天文研究水平这么高,自豪!
65米望远镜真的太震撼了!能不能在网上看到它拍摄的照片啊?
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佘山有这么厉害的研究设施 😲
两位院士坐镇,难怪科研实力这么强
是啊!院士团队带领下的科研实力肯定很强
希望多开放一些科普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天文
完全同意!应该多开设些天文夏令营之类的活动
VLBI技术是不是用来给嫦娥探月工程导航的那个?太专业了
这些科研工作者真不容易,默默为国家做着这么重要的研究
300多人确实不多,但看科研成果就知道效率多高了
我上学时去佘山参观过1.56米望远镜,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工作人员才300多人?比想象中少好多,看来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国内天文学研究的重镇,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好厉害!不知道对普通人开放参观吗?想去看看
上海天文台的历史真是悠久啊,从徐家汇天文台算起都15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