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江夏、新洲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光谷园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南临九峰一路,东至光谷八路,西临九峰溪,面积为1103亩,功能定位以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为主,园区将针对性收集保育重要生物经济资源,开展种质创新与植物功能性化合物研发,建设特色农业植物新品种、新成果展示示范基地,成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集科研及成果展示、科普与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标准、高起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与科研成果孵化示范区。
磨山园区坐落于东湖之滨、磨山南麓,面积为886亩,为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现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3000余种,建有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专类园、华中最大的野生果树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专类园、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7个特色专类园。利用资源与人才优势,围绕植物与人居环境、生物安全、水与人类健康三个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科普教育。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研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湖北省和武汉市级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
现有在职职工29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180余人。设有植物学、生态学2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与医药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建有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国家荚蒾属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猕猴桃产业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丹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消落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资源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质猕猴桃高效生物育种及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较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
武汉植物园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肯尼亚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并于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教机构获批建设,是我园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已成为中非科教合作及科技援外的示范基地。
武汉植物园是湖北省植物学会、武汉植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的挂靠单位;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湿地保护协会水生植物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植物科学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期间,武汉植物园确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为:立足华中,致力于全球亚热带和暖温带战略植物资源收集、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以及流域治理和大型工程生态安全中的科学前沿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依托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和“神农设施”等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依据,成为世界知名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教育基地,建成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植物园。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生态环境修复中心、生物资源利用中心等3个研究部门,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成立于1966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室、昆明地质工作站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化学所等单位合并组成。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立于 1953 年,由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创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首批新建研究所之一,现任所长为刘岗研究员。
磨山园区的水生植物专类园太惊艳了,周末带小朋友去既能玩又能学知识,强烈推荐!
光谷新园区去年刚开放就去打卡了,科研氛围特别浓厚,带孩子去感受科学氛围特别棒!
作为一个武汉本地人,看着植物园从以前的小园区发展到现在这么大规模,真的很自豪!
昨天刚带老人去,轮椅通道和休息区设置很贴心,就是指示牌可以再明显些
磨山园区的水杉大道太美了!秋天去拍照简直绝绝子
建议园区可以增加一些互动体验项目,现在的科普展板有点单调
去过肯尼亚园区的小伙伴能分享一下吗?对非洲特有植物很感兴趣
特别怀念学生时代在这里实习的日子,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同感!当年实习时跟着老师做植物分类,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宝贵的经历。
支持国货!国产猕猴桃品质真的越来越好了,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科研力量在支撑
请问园区内有餐饮服务吗?带小朋友去玩一整天的话吃饭怎么解决?
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每次去都能发现新惊喜!17个专类园根本逛不完
光谷新园区去年刚去过,科研氛围很浓,园区设计也很现代化,适合带孩子去感受科学氛围
建议增加更多休息区,走累了想找个地方坐坐都不太方便
确实!特别是大热天,树荫下的长椅都不够坐
作为武汉人必须支持!从小春游就去植物园,现在越建越好了👍
想问下中-非研究中心对外开放参观吗?对非洲植物很感兴趣
上次去看到好多珍稀植物,特别适合拍照打卡,推荐!
科普教育做得真好,志愿者讲解很专业,点赞!
门票有点小贵,不过里面的植物种类确实丰富,带学生证能打折
光谷新园区建得怎么样啊?有去过的朋友说说值不值得去?
光谷新园区我去过,科研设施很先进,就是交通不太方便,建议自驾前往。
中科院下属的就是不一样,科研实力杠杠的,听说猕猴桃研究很厉害
磨山园区风景特别好,周末去散心很舒服,就是夏天蚊子有点多😂
建议带驱蚊水,周末刚去被咬了好几个包😅
武汉植物园的水生植物专类园太棒了,带孩子去玩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同感!小朋友看水生植物特别兴奋,还能学到保护环境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