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第一任所长是童第周。建所70多年来,海洋所在我国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所拥有古镇口园区、南海路园区、科考船码头基地“两园区一基地”,建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设有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考船运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海洋生物标本馆等7个研究支撑单元,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以及“科学三号”“创新”号、“创新二号”等近海科考船。设有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山东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科研平台20余个。
截至2023年底,海洋所共有在岗在编职工715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178人,在读研究生62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集中教学研究生355人,在站博士后212人。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点2个,以及海洋科学、水产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为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所培养了新中国海洋领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和第一个博士后,先后有16位两院院士曾经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等一个个厚重而闪光的名字,记载着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也光耀着海洋研究的辉煌现在。
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挂靠海洋所,出版学术期刊《海洋湖沼学报》(英文)《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水生生物学报》《湖泊科学》等。
未来,海洋所将围绕“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党组决策部署,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海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真正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为早日实现海洋强国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理论物理所自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对学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凝炼,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到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简称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又分建成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70多年了还能保持全国领先真不容易,希望以后能多科普些有趣的海洋研究成果给我们普通人看看
人工智能+海洋真是新思路!不知道他们的AI主要应用在哪些具体领域?海洋气象预测吗?
实验室配置太齐全了,难怪能做出那么多开创性成果。不过好奇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看到有16位院士曾经在这里工作,突然觉得好励志!这就是中国科研的传承力量啊
海洋腐蚀防护确实是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就是个好例子。希望研究所能为更多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哇,海洋生物标本数量应该很可观吧?好想去参观一下那些罕见的深海生物标本!
研究生培养规模好大啊,不知道申请硕士有什么特殊要求没有?对本科专业限制严格吗?
海洋所的科考船实力真够强大的,“科学”号这名字听着就霸气!不知道下次远洋科考什么时候出发?
海洋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很前沿啊!不知道能不能和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海洋研究简直是绝配!这个方向太有必要了,希望能出更多实用成果 🌊
胶州湾观测站的生态数据应该很有价值,期待更多公开数据造福科研
看到3个院士在岗真令人敬佩,老一辈科学家的传承终于有了坚实后盾,祝越办越好👍
三大院士坐镇确实了不起,特别是那些闪光的名字,承载着中国海洋科学的辉煌历程。
在读研究生数量这么多,看来研究所人才培养体系很完善。不知道招不招本科生实习?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太重要了,港珠澳大桥就用到了吧?希望能有更多惠民的技术转化
深海研究中心的方向很有前瞻性,点赞!🤔 希望未来能在深海资源开发方面突破技术瓶颈
深海研究中心的研究肯定很有看头,毕竟人类对深海的了解还不如太空呢 😊
科学号科考船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对普通民众开放参观的机会?
刚去过青岛的南海路园区参观,那个海洋生物标本馆太震撼了!各种深海生物标本保存得特别完好
童第周先生开创的研究所现在发展这么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没白费,感动
海洋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现在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得怎样了?特别关注他们在南海的科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