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第一任所长是童第周。建所70多年来,海洋所在我国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引领了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所拥有古镇口园区、南海路园区、科考船码头基地“两园区一基地”,建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设有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考船运管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海洋生物标本馆等7个研究支撑单元,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以及“科学三号”“创新”号、“创新二号”等近海科考船。设有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山东省海洋生物制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科研平台20余个。
截至2023年底,海洋所共有在岗在编职工715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178人,在读研究生627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集中教学研究生355人,在站博士后212人。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9个、硕士学位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点2个,以及海洋科学、水产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为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所培养了新中国海洋领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和第一个博士后,先后有16位两院院士曾经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等一个个厚重而闪光的名字,记载着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也光耀着海洋研究的辉煌现在。
国家一级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挂靠海洋所,出版学术期刊《海洋湖沼学报》(英文)《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水生生物学报》《湖泊科学》等。
未来,海洋所将围绕“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党组决策部署,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海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真正肩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为早日实现海洋强国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重点领域:1.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2.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3.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现设有5个实体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官网,涵盖科研进展、交流合作、招生招聘、学术活动等多方面资讯,展示了其在半导体领域的成果、人才等信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生态环境修复中心、生物资源利用中心等3个研究部门,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
哇,海洋生物标本数量应该很可观吧?好想去参观一下那些罕见的深海生物标本!
研究生培养规模好大啊,不知道申请硕士有什么特殊要求没有?对本科专业限制严格吗?
海洋所的科考船实力真够强大的,“科学”号这名字听着就霸气!不知道下次远洋科考什么时候出发?
海洋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很前沿啊!不知道能不能和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海洋研究简直是绝配!这个方向太有必要了,希望能出更多实用成果 🌊
胶州湾观测站的生态数据应该很有价值,期待更多公开数据造福科研
看到3个院士在岗真令人敬佩,老一辈科学家的传承终于有了坚实后盾,祝越办越好👍
三大院士坐镇确实了不起,特别是那些闪光的名字,承载着中国海洋科学的辉煌历程。
在读研究生数量这么多,看来研究所人才培养体系很完善。不知道招不招本科生实习?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太重要了,港珠澳大桥就用到了吧?希望能有更多惠民的技术转化
深海研究中心的方向很有前瞻性,点赞!🤔 希望未来能在深海资源开发方面突破技术瓶颈
深海研究中心的研究肯定很有看头,毕竟人类对深海的了解还不如太空呢 😊
科学号科考船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不知道有没有对普通民众开放参观的机会?
刚去过青岛的南海路园区参观,那个海洋生物标本馆太震撼了!各种深海生物标本保存得特别完好
童第周先生开创的研究所现在发展这么好,看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没白费,感动
海洋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现在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得怎样了?特别关注他们在南海的科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