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北部无雪间歇期对冷季土壤热状况影响研究获进展
文章导读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美、加学者,基于1966至2019年欧亚大陆北部气象站点数据,研究冷季无雪间歇期(TPSFB)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70°E以西地区TPSFB因气温升高而显著增加,推动土壤升温;而70°E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TPSFB减少,因低温下积雪“棉被保温”效应显著。研究揭示TPSFB对土壤温度的调控作用具有东西分异特征。该成果发表于《农业与森林气象学》。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全球变暖背景下,积雪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指示器,其时空分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积雪覆盖日数和雪季的缩短受到广泛关注。当地面积雪在冷季短暂融化后再次被降雪覆盖,这一现象被称为积雪期内出现的无雪间歇期(SFB),它的出现会打破地表原有的能量平衡。然而,目前对SFB现象的大尺度时空特征、驱动因子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具体影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美国犹他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基于1966至2019年欧亚大陆北部气象站点数据,对冷季总无雪间歇期(TPSFB)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估了气象、积雪条件和 TPSFB对土壤热状况的潜在综合影响。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北部TPSFB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存在显著东西分异性(70°E分界线)。70°E以西的欧洲平原,TPSFB的变化由气温主导。气温升高直接导致积雪融化,引起TPSFB显著增加。增加的TPSFB使地表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进而造成土壤温度升高。该区域TPSFB的变化是调控土壤温度的一个关键因素。70°E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TPSFB的变化则主要受到积雪条件的影响。虽然气温在该区域也有所增加,但由于整体温度极低,积雪自身的属性成为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该区域降雪量和雪深增加,减少了TPSFB的发生。积雪的“棉被保温”效应远强于TPSFB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土壤温度主要受积雪的隔热作用控制,TPSFB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关研究成果以Can snow-free breaks control soil thermal dynamics in the cold season over the warming northern Eurasia?为题,发表在《农业与森林气象学》(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
地形、气象、积雪和TPSFB对土壤温度驱动机制的结构方程模拟分析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