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提出单细胞多组学新方法实现胰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多维度解析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林达等报道了新开发的单细胞多组学技术——Uni-C。该方法可在一个细胞中同时解析基因组大尺度结构变异(如SV、CNV、ecDNA)、小尺度突变(SNP/I...
研究构建综合性的新生RNA数据库
研究构建了综合性的新生RNA数据库NaRaDa,收录涵盖22个物种、415项研究的3664个新生RNA测序数据集,提供质控信息以筛选高质量数据。数据库鉴定了558574个转录调控元件,并支持在线分析转...
研究开发出基于树枝状类脂的脂质纳米颗粒靶向巨噬细胞以治疗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细胞mTORC1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造成自噬功能损伤,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近年来,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已应用于...
科研人员开发出可修复受损脑组织的新型鸡尾酒水凝胶
人源神经前体细胞在脑损伤治疗中常面临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分化谱系不明确以及功能整合效率低下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巫林平和研究员潘光锦团队从材料微纳结构调控与组织...
研究揭示细胞周期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命运转变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郑辉团队揭示了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进而促进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新机制。 研究通过将转录激活域VP16(源自疱疹病毒)融合到...
线粒体应激调控干细胞命运的“线粒体遇见”新模式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应仲富团队等发现,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mt)在多能干细胞命运中通过c-Jun调控组蛋白乙酰化,进而影响间充质-上皮转化(MET)的新模...
研究破解细胞凋亡新机制
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益嵘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人员合作,在《细胞死亡和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了题...
新型单细胞谱系追踪技术问世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DuTracer)。这一技术通过巧妙结合CRISPR-Cas9和Cas12a两种基因编辑工具,提升了细胞谱系追踪的精...
研究建立始发态豚鼠多能干细胞系
1月9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晶研究组与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朱平合作,在《干细胞报告》(Stem 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apture Primed Pluri...
研究合成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和罗爽课题组以密度泛函理论(DFT)为辅助,实现了钯催化吲哚芳基异腈的C-H亚胺基环化反应,对映选择性合成了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相关研究成果以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