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博士生刘晓航在《文学评论》刊发学术论文

文章导读
一次刻骨铭心的思想迁徙,如何造就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山东大学刘晓航博士在顶级期刊《文学评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孙犁创作《荷花淀》的深层密码——1944-1945年的延安之行,彻底重构了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范式。论文颠覆性指出,从晋察冀边区的纪实笔触到延安文学场域的浪漫转身,孙犁通过阅读章回体叙事、重塑敌后经验视角,成功突破原有地域书写的局限。这种空间跃迁带来的不仅是文体创新,更是创作思维的革命:当英雄传奇与乡土生活相遇,质朴的纪实主义被注入跃动的诗意基因。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该文为解析经典文本的创作肌理提供了全新方法论,更还原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学创作范式的隐秘转型脉络。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文学评论》2025年第4期刊发了文学院博士生刘晓航撰写的学术论文,题为《〈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论孙犁从晋察冀到延安的文学转变》(起止页码:26-35)。

论文指出《荷花淀》的诞生及其展露的艺术特质,与孙犁1944-1945年延安之行所引发的文学空间的变化密不可分。从晋察冀到延安的空间转移,使作家对潜在读者的判断发生了变化,孙犁面向延安、重庆讲述“敌后”故事的新立场,使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超越日常经历的方式处理小说世界。他在延安时期对章回体“英雄传奇”的阅读、理解和摹写,则使其小说获得了英雄主义与浪漫传奇的因子。孙犁在延安追忆冀中故事的远距离想象,也使其创作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正是在新的叙述立场、文体经验与思维方式的综合影响下孙犁的写作改变了囿于晋察冀敌后经验的过于质朴与纪实的特征,走向情感的浪漫与文风的跃动,《荷花淀》由此得以诞生。

山东大学博士生刘晓航在《文学评论》刊发学术论文

《文学评论》杂志1957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该刊自创办以来一直被中国文学研究界视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一级学科学术刊物。多年来始终以“真知灼见为准则,文字才情为折衷,博识创新为归依”的评判标准,以“商量做最好的学问,砥砺写最好的文章”为目的,刊发了许多优秀论文,成为海内外文章渊薮,学术精英园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