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剑煌/史偈君/侯羽君团队合作开发新型DNA修饰测序技术并揭示5hmC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独立调控功能,成果发表于《科学前沿》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约有5000万患者受其困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AD发病率逐年攀升,但现有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岳锐课题组发现关节软骨干细胞,可再生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成果发表于《细胞》
如何对骨性关节炎的软骨损伤进行有效修复?同济大学研究团队的发现给出了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北京时间7月21日晚11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东方医...
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团队发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关键机制,成果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杨长青教授团队近期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发表了题为"Myeloid Mas-driven macrophage efferocytosis promotes resolu...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毛志勇/陈御团队综述人类寿命多样性及DNA修复的比较生物学研究进展,成果发表于《衰老研究评论》
毛志勇/陈御团队在《衰老研究评论》发表综述,探讨DNA修复与人类寿命多样性的关系。文章指出,DNA损伤随年龄累积,导致衰老及疾病,并强调人类在衰老速率和寿命跨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比较生物学视角分析D...
同济教授当选世界心理治疗学会首位中国籍主席
7月15日,世界心理治疗学会(World Council of Psychotherapy, WCP)在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大学召开理事会,来自15个国家的理事、副主席和主席参会,交流讨论WCP工作并...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译萱/高绍荣团队揭示人着床前囊胚三胚层谱系间的细胞通讯互作网络及其对滋养外胚层命运决定的重要作用,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译萱教授与高绍荣院士团队在《科学通报》发表研究,揭示了人类植入前囊胚三胚层间细胞通讯互作网络,并发现NRG1-ERBB3-TFAP2C信号轴在调控滋养外胚层命运中的关键作用...
附属东方医院王飞龙、李强、郭忠良团队揭示衣康酸促进肺泡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成果发表于《细胞代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王飞龙、李强和郭忠良团队在《细胞代谢》发表研究,揭示衣康酸在肺泡巨噬细胞(AMs)中引发促炎反应,与其他巨噬细胞反应相反。研究发现衣康酸在LPS刺激下促进AMs细胞因子生成与NLR...
汪品先院士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呼吁要走出地球表层系统的人类尺度
汪品先院士在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上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强调地表重大变化驱动力多来自外部、内部及微观过程,而非表层本身。他提出三个主线:小行星带影响生物灭绝与环境变化,地球内部结构塑造海陆分...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刘文强等团队揭示体外受精胚胎着床障碍关键机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
全球约1.86亿不孕不育患者依赖辅助生殖技术,但因胚胎着床失败导致IVF单周期成功率不足50%。同济大学高绍荣/刘文强团队与李昆明教授课题组在《科学通报》发表研究,发现围植入期胚胎中Wnt信号通路的持...
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团队提出“细胞器精确定向辐射免疫治疗”新策略,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
余飞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靶向线粒体的“自供能”阿尔法核药,提出“细胞器精确定向辐射免疫治疗”新策略,并将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通过TPP修饰实现阿尔法核药精准递送至线粒体,利用镭-223衰变产生的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