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阐明蚜虫高效传播作物病毒新机制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蚜虫如何巧妙破解植物的天然防御屏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玉诚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突破性研究,揭秘蚜虫唾液蛋白葡萄糖脱氢酶(GLD)通过氧化作用,促进植物维管系统阻塞蛋白(SEO)的聚合。这种聚合体特异结合黄瓜花叶病毒(CMV)外壳蛋白,形成共聚合体,高效穿越韧皮部筛板,实现病毒系统性侵染。实验证实,突变SEO蛋白(SEO4CS)丧失聚合能力,阻碍病毒扩散。该研究首次揭示蚜虫“劫持”植物防御机制的新模式,为开发高效阻断病毒传播的农业策略提供关键分子靶标,助力守护全球粮食安全。立即探索这一颠覆性发现!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动物的循环系统和植物的维管系统,是保障它们物质养分高效运输和交换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病毒系统性侵染的最为有效的路径。为应对这种威胁,动植物均演化出了功能上高度相似的阻塞性防御机制。当病毒侵染时,动物的血液系统和植物的韧皮部筛管,均能形成有效的阻塞性物理屏障,从而限制病原通过循环系统快速扩散。

然而,在与宿主的长期博弈中,部分病原体演化出劫持并利用宿主阻塞性防御系统的能力。自然界中大多数农作物病毒都依赖媒介昆虫传播,阐明媒介昆虫帮助病毒突破植物维管系统所形成的阻塞性物理屏障的分子机制,是限制病毒系统性侵染农作物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玉诚团队,解析了蚜虫唾液蛋白通过促进植物维管系统中阻塞性蛋白的聚集,从而促进蚜传病毒系统性侵染的分子机制。

研究表明,桃蚜在取食为害时,会大量分泌一种关键的唾液效应蛋白——葡萄糖脱氢酶(GLD)进入植物维管系统的韧皮部。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在韧皮部筛管内形成氧化性的微环境,促进筛管阻塞蛋白(SEO)C-末端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形成分子间二硫键,并协同其N-末端的内在无序区驱动SEO蛋白,由分散状态转变为高度有序的聚合结构。

这种由蚜虫唾液效应蛋白诱导形成的SEO聚合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外壳蛋白,形成共聚合体,帮助CMV病毒高效地穿越韧皮部筛板,从而实现病毒的系统性侵染。通过突变SEO蛋白的半胱氨酸(SEO4CS),证实该突变蛋白无法在氧化环境下有效聚合,从而丧失了与CMV病毒的结合能力,不利于病毒通过韧皮部筛管进行远距离扩散。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植物维管系统的阻塞性防御蛋白的聚合状态,能够被蚜虫唾液蛋白所调控,揭示了蚜传病毒通过“劫持”这些筛管阻塞蛋白,实现其高效扩散的新模式。相关成果为高效阻断蚜传病毒对农作物的系统性侵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分子靶标。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Advanced Science)上。

论文链接

研究阐明蚜虫高效传播作物病毒新机制

蚜虫为害改变植物韧皮部筛管阻塞蛋白的聚集状态,促进蚜传病毒的系统性侵染。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