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天使”守护者

江豚在水下游弋。水生所供图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提起长江江豚,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微笑天使”的可爱模样,也会想起长江江豚的守护者——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长江江豚...
3个月前
01,5580

李可:听懂海洋生命的“暗语”

李可(左)在指导实验。海岸带所供图 清晨的海岸,浪花拍打着礁石,海风夹杂着咸湿的气息,李可带着学生蹲伏在海滩上。他们穿着防水靴,手持小刀和软毛刷,仔细寻找海星的栖息迹象。李可轻柔地用刷子将海星从岩面拨...
3个月前
01,5010

严济慈:用科学守护抗日战争中的“信息阵地”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写下抗日战争中信息“保卫战”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背后是我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情笃科学、心系祖国的奉献与坚守。他以一枚石英片为起点,不断攀登物...
2个月前
01,4340

中国天眼“超长待机”的背后

FAST索网工程完成合龙。团队供图 6月,随着夏季到来,贵州山区迎来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于东俊...
3个月前
01,4280

寻找“古人同款”枸杞,她想做件利国利民的事

陈畅 受访者供图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舟塔乡,地处“中国枸杞之乡”核心区域,每到夏天,绵延无际的枸杞田里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果,热热闹闹,煞是好看。 2017年7月,这里来了一群陌生人。这些外来...
2个月前
01,3940

张永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张永胜(左二)在实验室工作。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我们做科研讲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胜在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大处着眼’就是紧盯...
3个月前
01,3460

黄立华:深耕盐碱地的工匠

黄立华 受访者供图 今年4月的一天,在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大安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黄立华正在俯身查看稻苗长势。每年三四月份,他都会到盐碱...
3个月前
01,3320

高原上的守望者

1985年,海北站科研人员在野外测定绵羊呼吸对高原草甸碳排放的影响。西北高原所供图 从位于西宁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出发,穿过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冷龙岭的雪线在车窗外逐渐清...
4个月前
01,1720

25年长跑,他们破解柴油车尾气净化难题

2011年,贺泓(中)与团队成员在中国重汽产线做生产工艺研究。受访者供图 柴油车尤其是重型货车堪称“经济动脉”——承担着全国70%以上的公路货运量,是物流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但这个“大力士...
4个月前
01,1510

他让制取聚乙醇酸“两步变一步”

王瑞在中试现场。受访者供图 2025年1月1日,当千家万户沉浸在元旦佳节的温馨中时,在大连市松木岛中试基地的厂房里,十余名科研人员却围坐在三层楼高的工业装置旁。他们手里端着热腾腾的饺子,耳边响着窗外寒...
4个月前
01,1080

杨春和:把“绝不可能”变成“完全可行”

杨春和 武汉岩土所供图 5月的一天,武汉暴雨。当《中国科学报》记者一早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准备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岩土所油气中心负责人杨春和刚刚送走一拨客人...
4个月前
01,1080

徐力刚:十年冷板凳 一颗赤子心

徐力刚 受访者供图 在鄱阳湖枯水期暴露的泥地中,几个人合力抬着地下水打井装备艰难前行,目标是停靠船舶5000米外、更靠近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这段距离正常行走也需要1个小时,在泥地且负...
4个月前
01,0460

朱葆琳:在“两山之间”探索交叉学科生长点

朱葆琳(1921—1996) 我国最早开展化学反应工程研究的学者之一,从事汽液平衡、化工数据关联等化工热力学方面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之一)研究室主任,学...
4个月前
01,0460

“一竿子插到底”,他们“追光”前行

太阳X射线-极紫外成像仪 4米碳化硅反射镜研制团队。长春光机所供图 “科技工作者要做建设大军里真正的排头兵。这个排头兵不仅是要找一条路,还要披荆斩棘,让后面的建设大军能够跟上来。”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
4个月前
01,0430

刘小京:农业科研要考虑“后天的事”

刘小京在柽柳试验田。冯丽妃 / 摄 初夏的细雨零星落在渤海湾,距离海岸线20公里的河北沧州海兴县小山村山西洼,一片茂密的柽柳林舒展着叶片。林下,悠闲踱步的大白鹅啄食着谷粒,时而昂首发出“嘎嘎”的欢叫...
4个月前
01,0150

执着自强铸新药  融合创新为民生

吴蓓丽团队通过解析蛋白质分子结构,揭示了HIV感染人体细胞的机制。图中紫色螺旋为CCR5蛋白分子,橘黄色和蓝色小球为马拉维诺,多面体为HIV。 徐华强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解析了视紫红质与阻遏蛋白完整...
5个月前
09760

“老西藏”余成群

2023年1月,余成群赶赴西藏林芝参加研讨会途中。受访者供图 “你怎么还在北京?”电梯门打开,同事的声音打破了余成群的思绪。就在刚刚,他还在电话里指导西藏农牧民饲草种植技术。一时间,他也有些恍惚,自己...
5个月前
09500

李绍前:北斗人的无限远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利用北斗七星明方向、辨方位。而今,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天际组网形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提供着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彰显着一批中...
2个月前
09370

朱建喜:去做一些国家着急的事情

开栏语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精湛技艺雕琢科学事业,以匠人之心推动科技进步,在实验室、在田野间、在工程一线,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为国家发展筑牢基石。中国科学报自今日起推出“科苑名...
4个月前
09350

陈凌:探脉山河,享受一路美景与荆棘

做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陈凌真是太喜欢了。炙热的沙漠、起伏的山谷、山间的白云、溪边的野花……生命的维度在与大自然的一次次互动中拓宽了。 陈凌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
2个月前
09200

一座鼎湖山,三代科学人

鼎湖山俯瞰。谢震霖/摄 科研人员在处理植物标本。谢震霖/摄 鼎湖山桫椤。谢震霖/摄 鼎湖山木棉树。谢震霖/摄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他的脚步很轻,但每一步都踩得扎实。19...
5个月前
09030

郑理: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郑理长期在“方寸之间找出路”。 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与器件集成的研究工作,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
2个月前
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