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好大家才有小家” 一个双人布沙发、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搬到哪儿都带着的书柜……在王淦昌小女儿王遵明家的客厅里,简单的几件家具透露出朴素的生活气息。“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对物质条件要求都不高,已经习惯了。”王遵明说。 ...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8940
陈立泉的“冒险”之旅 开栏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科学院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切实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光荣使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创造出一项项杰出科技...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8850
星辰为伴 “考古”银河 赵刚(右三)和科研人员在讨论中。科研团队供图 作为我们的家园,银河系是如何形成的?银河系乃至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又是如何起源并演化至今的? 带着这些宏大的命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8830
“赤潮消防员”俞志明:用中国方案守护全球海洋 俞志明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2月2日,广西南宁,冬日微凉,会场内气氛却十分热烈。全球首届赤潮灾害综合防控国际培训班正式开班,与会各国代表走上签名台,在“全球有害赤潮治理大科学计划”倡议书上郑重签字...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8750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火星北半球。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国家天文台供图 凌晨两点的会议室,见底的咖啡杯在会议桌上围了一圈,计算机屏幕的光映衬着十几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但围桌而坐的人们却很兴奋,边研读文献,边讨论怎么有效提取数...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8730
李依依:人生竞赛永远没有结束 1959年8月31日,本报刊发报道《竞赛还没有结束》,讲述了本溪第一钢铁厂一号高炉积极竞争、提高高炉利用系数的故事。李依依那时只有26岁,是一号高炉的工长。 196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8690
武汉大学刘立鸿教授获首届Wiley新锐科学家奖-生命科学奖项 (通讯员董美玲)3月5日,Wiley新锐科学家奖名单公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立鸿教授从500多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新锐科学家-生命科学奖项。 Wiley新锐科学家奖项设立于2024年,旨在...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8610
“追光”科研人在极微观处践行青春承诺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科研人员正在调试设备。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惠丹丹在实验室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郑昕 摄 “五一”前夕,当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数百平方米布...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8460
在微观世界突破极限,去“无人区”点亮星光 极限尺寸纳米金属团队研讨工作。受访者供图 看似普通的金属里,藏着一个由无数微小“积木”搭成的微观世界,这些“积木”就是晶粒。在发丝万分之一粗细的微观战场,中国科学家正用纳米“积木”重塑金属命运。 在中...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8390
元老与“3+4” 2019年,王元在办公室。刘建亚/摄 1981年,王元、陈景润、潘承洞(从左至右)在山东大学。刘建亚供图 1996年,王元(右)与刘建亚在香港。臧文安/摄 70年前,一位年轻的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这...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8360
“从1到100”,为科技创新架设产业化桥梁 团队成员在做实验。天津工业生物所供图 凌晨5点的天津站浸在靛蓝的天色里,10名来自南方的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穿梭在晨间客流中。他们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倦意,但眼里泛着光,那是即将开启科研生涯的人所特有的。 ...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8280
织“观天巨网”,探子午乾坤 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空间中心供图 “北京郊区拍到极光!”“新疆出现20年难遇的红色极光!”“南半球爆发500年一遇的南极光!”2024年5月11日凌晨,全球各地出现绚丽极光。 此时,地球经历着2...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8190
梁炜:深耕工业无线技术领域的“拼命三娘” 梁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供图 “向科研‘无人区’发起挑战,意味着会面临诸多基础性难题,越是没人做,我们作为科研‘国家队’就越要做这个开路先锋。”梁炜骨子里自带一股闯劲,是同事眼里的“拼命三娘...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8170
乔旦:扎根西部,这里有我的梦想 乔旦 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我们女性科技工作者,有着坚韧的毅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化物所)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乔旦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专注于摩擦化学与润滑...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8130
郭寅龙:深耕质谱解机理 匠心铸器砺初心 郭寅龙 受访者供图 2012年初,某市连续发生令人痛心的硫化氢中毒案件。当地政府立即成立专案组全力侦办,但由于检测技术能力有限,侦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半年时间毫无进展。 该市公安局辗转了解到中国科学院...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7890
险些命丧澜沧江,这位老院士7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 曹文宣 水生所供图 澜沧江的激流在脚下咆哮飞卷,一根溜索横跨于数十米高空。 一个年轻人正借助惯性沿溜索飞驰过江,突然,溜壳一震,溜槽脱离了索道,歪向一边。与竹编的溜索直接摩擦的,只有两条细长的皮带。皮...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860
这个创造世界纪录的团队,想改变一点点世界 300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工程热物理所供图 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陈海生的“朋友圈”中,至今流传着他认真写论文、催导师改论文的故事。 但发论文不是陈海生做科...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800
合肥科学岛上,这群青年接连刷新世界纪录 房震检查混合磁体。受访者供图 科研人员在水冷系统装备间。受访者供图 科研人员在讨论电源系统优化方案。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团队中控系统“95后”科研人员刘雪澄正在给...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650
哪怕自己垫钱,他们也要做好产业化 聚乳酸生产车间。长春应化所供图 春天的贵州,微风不燥。烟叶地里,农民起垄、覆膜春耕忙。 技术员小叶拿来一批新地膜,兴致勃勃地向大家推广、介绍。去年他亲眼见证了这款地膜的神奇之处。“使用这款地膜,不需要...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650
胡敦欣:耕海探洋 水到渠成 胡敦欣(1936年— ),山东即墨人,物理海洋学家。1961年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大学毕业。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当...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610
不争帽子不建组,他只想让中国动物学“站得住”! 王祖望 受访者供图 2016年,《动物分典》编纂完成时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黄复生、王祖望、郭郛、冯祚建。受访者供图 王祖望在修改《动物分典》稿件。受访者供图 王祖望与妻子。 孟凌霄/摄 在西高所时,王...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560
冲击地表最强、成为亚洲第一,“强磁”团队如何练成? 王秋良在装调9.4T超导磁体。受访团队供图 研制成功32.35T(特斯拉)极高磁场超导磁体,中心磁场超过地球磁场64万倍;制备出9.4T、800毫米口径人体全身成像磁共振磁体系统,一举成为亚洲第一;进... 学者风采 5个月前07480
国际前沿舞台上的绿色化学“女团” 科研团队合影。化学所供图 今年春天,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研究员刘志敏不断迎来好消息。 2月,她获得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颁发的“2025年度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320
李婧:探寻“间隙”中的宝藏 开栏语 在新时代征程中,女性科技工作者以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为我国科技创新作出贡献。近日,中国科学院共计10名个人、5个集体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及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320
他们争分夺秒,打造时间竞赛的“B计划” 2024年9月30日,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长波授时台试发播成功。授时中心供图 卫星信号主宰现代生活,如果它被破坏了怎么办?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2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疑问。 该文指出,全球定位...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180
创新求实,为中国科学事业奠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印刻”专版特整理三组稿件,分别从爱国奉献(相关报道见中国科学报2月28日第4版)、创新求实、协同育人等方面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不同维度,每组精选...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140
郑平:为了科研理想,愿做快乐“陀螺” 郑平 受访者供图 “工业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前沿科技之一,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作为在该领域工作几十年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130
勇攀超导强磁科研高峰 图为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磁体。 图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液氦高场强磁装备团队。受访者供图 从32.35T(特斯拉)极高场超导磁体,到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再到多种无液...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030
协同育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印刻”专版特整理三组稿件,分别从爱国奉献(相关报道见中国科学报2月28日第4版)、创新求实(相关报道见中国科学报3月28日第4版)、协同育人...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7020
薛天:探索光与生命的奥秘 薛天(右二)与团队成员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光,是生命体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介质和工具。对科学家而言,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深刻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者风采 6个月前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