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鹤:“小”分子著“大”文章 朱起鹤。化学所供图 开创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设计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实验装置、发现新的分子团簇……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朱起鹤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探索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分子机理。 2...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 李振声 遗传发育所供图 璀璨灯光下,如簇鲜花中,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成为中国第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她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 夏培肃(摄于1946年)。 “107机”全景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供图 许多人恐怕不知道,出身教育世家、一生恬静淡然的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年轻时是如何的血气方刚。 1947年夏天的一天夜里...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刘嘉麒院士在办公室。 82岁的“火山院士”刘嘉麒,近期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当选为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季羡林: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提到季羡林先生,你的印象是什么? 1、“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佛学家,社会活动家; 3、掌握多门外语技巧,“英德梵俄法巴利吐火罗文”统统不在话下; 4、千... 学者风采 2年前0280
弃千万年薪回国搞科研、曾被Nature主编点赞!这位90后女科学家就是…… 刘明侦是谁? 她被称为最美学霸,最年轻的科学家,最年轻副院长。 她放弃了外国向她提供的千万年薪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回到祖国。 她更是不负祖国的期望,成功帮中国突破了能源瓶颈,震惊了全世界。 ...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他博士毕业论文写了1255页,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28岁评教授,38岁当院士的Baran教授分享:往往你的与测试成绩或学术态度没有关系,而是需要你激情奉献,激情和积极的才能,也需要内心的乐观主义,谦逊的智慧和创造的欲望...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80
陈凌:探脉山河,享受一路美景与荆棘 做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陈凌真是太喜欢了。炙热的沙漠、起伏的山谷、山间的白云、溪边的野花……生命的维度在与大自然的一次次互动中拓宽了。 陈凌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270
本硕双非,回国10年发12篇CNS!准“80后”国家杰青,近日再发Science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报道,2025年1月10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课题组在高储量、低成本、宽带隙热电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Quadruple-B...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70
陈成猛:求新求变的“炭”究者 陈成猛在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求新求变”,是同事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成猛的一致评价。“他们过奖了,我就是有些‘不安分’。”陈成猛日前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回看陈成猛的履历,他确实不算...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70
活该爆红!出身农民,拒做高官,落选院士,却被叫人民校长 7月2日上午,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王树国致辞时大雨骤降,党委书记卢建军立即为其撑起雨伞,这感人的一幕一时传为佳话,这个典礼也被称为“给毕业生最好的一课”。 论级别,两人平起平坐;论年龄,王校... 学者风采 2年前0270
用科技守护大江大河的“健康”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态技术工程中心团队成员在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摄 从奔腾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到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丹江口水库……有江河湖泊的地方,几乎都能看见...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70
迄今唯一!211大学文科教授,当选院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近日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日前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 中、德两国在2022年刚刚庆祝过建交50周年,去年9月30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夫妇在德国首... 学者风采 2年前0270
脑瘫男孩发3篇SCI,即将“博士”毕业 早上7点过,兰州的天刚蒙蒙亮,不管有没有课,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博士旁听生谢炎廷都会去学校,自习或者旁听。 13分钟,这是谢炎廷从家里走到教室所需要的时间。因为脑瘫,走路时他身体会不由自主往左倾斜... 学者风采 2年前0270
创新求实,为中国科学事业奠基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印刻”专版特整理三组稿件,分别从爱国奉献(相关报道见中国科学报2月28日第4版)、创新求实、协同育人等方面展现科学家精神的不同维度,每组精选... 学者风采 1个月前0260
十载攻关,拿下激光装置“心脏” 胡丽丽在检视钕玻璃。黄海华 摄 质朴无华,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胡丽丽给人的第一印象,犹如她研究了38年之久的玻璃——透明简洁。 科学界至今尚未彻底弄清楚玻璃的结构,“探索未知”是她的工作常态...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60
吴文俊:创中国方法 为世界算数 开栏语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奖励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许琨:为了一粒种子 4年前,我跟许琨有过一面之缘。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我知道他2006年从昆明远赴丽江高山植物园,十几年如一日跟高山植物打交道,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 最近,趁着去丽江采访,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260
他们的名字闪耀在广袤星空 “1964年是父亲特别忙碌的一年,我当时十岁,印象里那一年他几乎没有回家。”10月10日,在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前夕,“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与东南大学师生分享了父亲的故事,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个月前0260
张潘:复杂世界的规律探寻者 张潘 受访者供图 初见张潘,他身着白色短袖、浅蓝色牛仔裤,背着黑色双肩包,“80后”的松弛感扑面而来。 张潘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研究员。简单、随性,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待...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南仁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南仁东 新华社发 “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在山坳里奋战24年,“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对这句话念兹在兹。 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的塑像静静矗立,目光坚毅...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纪伟:追求显微镜的“微”之极限 纪伟 受访者供图 5月中下旬,筹备3个多月、关于高端科研仪器的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参与会议筹备的纪伟一回到研究所,就扎进一间偏僻的平房。这里曾是间锅炉房,由于防震条件较好,被改造成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王德江:追“光”十七载 无怨也无悔 王德江 长春光机所供图 “每年都会遇到很多坎儿,每一道坎儿都得过去,过不去就没有现在的我和团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德江告诉《中国科学报》,“2024...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王秀明:“地下珠峰”攀登者 王秀明在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9月中下旬,2023年国际超声大会在中国召开。闭幕式上的民乐表演完毕,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研究员王秀明长舒了一口气,“筹备...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张懿:踔厉奋发 “懿”心报国 张懿 张懿(右四)与科研团队在实验室。 2006年,张懿(右三)在山西铝厂指导工作。 2007年,张懿(左一)与陈家镛院士(中)、李佐虎研究员在示范工程现场。 2003年,张懿在重庆示范工程现场。 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60
47岁读博、5年后当教授,他是怎么做到的? 47岁决定转行到学术界,5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位,跟比自己小20岁的人一起上课,利用工作及陪伴孩子的间隙进行实验研究,对于Roger Tipton来说,这也许是破除中年危机的最好方式。 最近,在Natur... 学者风采 2年前0260
北斗女神徐颖:4岁读书16岁上大学,32岁成中科院最年轻博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不断在探索适合发展的卫星导航系统道路,并非常重视建设优秀的北斗系统。想要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设出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而要实现这样的想法,需要无数的科研人员在背... 学者风采 2年前0260
十年铸成“苍穹一剑” “大气一号”卫星及激光雷达在轨工作示意图。科研团队供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刘继桥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张来自美国夏威夷的激光幕照片。照片上一道道巨大的绿色光柱从天而...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马晓晨:把科研讲出来唱出来 马晓晨在做实验。 受访者供图 “在被称为‘生命荒漠’的盐湖里,生活着一种神奇的浮游动物。它似虾不是虾,游泳时身姿如仙女般优雅,人称‘仙女虾’……”不久前,在科学技术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 学者风采 2个月前0250
张同作:踏遍三江之源 守护“高原精灵” 张同作在办公室查阅文献。 本报记者 张蕴摄 2025年伊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同作带领团队,对藏羚羊、普氏原羚等6种青藏高原特有食草动物开展肠道...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3个月前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