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烟台海岸带所)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烟台市共同筹建的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2006年筹建,2009年12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序列的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所坚持“四个面向”,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指示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认知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面向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环境过程与生态安全保障,打通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综合交叉研究,遵循科学与工程结合、自然与社会结合、信息与管理结合的研究思路,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战略科技支撑与综合示范应用。抢抓海岸带科技创新机遇,通过凝聚交叉、融合提升,在海岸带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成为海岸带科学与技术领域不可替代的“国家队”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
烟台海岸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岸带环境过程实验室、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海岸带信息集成与战略规划研究中心)、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实验室、海岸带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发展中心)、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还拥有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500吨级“创新一”科学考察船等科研平台。烟台海岸带所为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岸科学与工程分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岸管理科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技术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分会、“未来地球海岸国际计划”首席国际项目办公室的依托单位。
研究所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和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以及环境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培养点,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在读研究生,194人(其中博士生88人,硕士生106人),另有在读国际留学生4人。先后有1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5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7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6人获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博士生奖学金。在所研究生指导教师70余人,其中13人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领雁振翅奖银奖。
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性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千余项。截至2023年底,研究所共发表论文5800余篇,其中,SCI论文3975篇,影响因子大于7 的994篇(占25%),领域TOP期刊1409篇(占35.4%),SC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30.38,化学、环境生态、动植物学和农学四个学科进入全球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出版专著60余部。研究所获授权专利679项,52项实现转化,多次获得烟台市专利创造大户奖励。研究所共获得省部、行业、地市科技奖励81项,其中,山东省科技奖3项,山东省专利奖1项,海洋科学技术奖8项,海洋工程科技奖13项。出版专著60余本,其中“中国海岸带研究”系列丛书14册,黄河三角洲系列专著12册。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生态环境修复中心、生物资源利用中心等3个研究部门,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和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在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微生物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着微生物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设。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研究所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实际工作,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看到有留学生在这个所读书,想了解下申请难度如何?
环境科技领域能出这么多高水平论文真的很不容易,希望能转化为实际应用
四个学科进入ESI前1%,中科院还是中科院啊,太强了👍
盐碱地改良技术要是能推广到更多地区就好了,我们老家就很需要这样的技术
500吨级的科考船是什么概念啊?有懂行的科普一下吗?
在读研究生194人,感觉实验室条件应该很不错~
希望能多关注一下渤海湾的污染问题,我们这些住在海边的人真的很担心水质问题😔
这个研究所实力很强啊,光SCI论文就发了近4000篇,不愧是中科院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