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
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目前,声学所在北京设有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单元;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上海建有东海研究站、在青岛建有北海研究站。
声学所定位是:主要致力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学科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发展研究,围绕未来5到10年我国在海洋、安全、能源、生命健康和信息网络等领域的战略急需,着力破解与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前瞻性重大科技难题与系统集成瓶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能力,取得创新性重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保持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研究所的地位,把声学所打造成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国内外一流的国立专业研究机构。
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声学所拥有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截至2022年底,共有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包括正高级人员170余人,副高级人员280余人。
声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有物理学(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学科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电子信息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2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562人,其中硕士生280人、博士生282人。目前在站全职博士后50人。
2022年,共有在研项目853项(包括新增项目531项)。
2022年,声表面波快速氢气传感技术突破了钯基材料响应与制备方法、声表面波氢敏机理模型构建、声表面波氢敏芯片优化设计与可控制造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新型高性能声表面波氢传感器件及系统样机,实现了低功耗条件下亚秒级的超快响应速度和ppm级的高灵敏度,相关成果在科技日报进行专题报道。
2022年,次声波在海洋中传播规律及其应用项目针对海洋中次声波传播机理、规律及其背景场特性以及平台结构振动冲击与湍流相互作用激发次声特征机理与规律两个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海洋次声地声传播、船舶辐射噪声与海洋甚低频波动相互作用、航行物体特低频绕流场与外部声场相互作用、水下次声实验等方面取得了具有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创新性成果,有力推动了水下次声学研究及其与海洋地震波动力学、航行物体流体力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发展。
2022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面向电力场景的物联传感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及装置与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公路交通噪声综合防治管控及主动提升技术研究”获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文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人物奖。
2022年,全年共申请专利201项,其中PCT及国外专利申请15件;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国外专利授权20件;软件登记21项。发表期刊论文306篇,其中SCI收录129篇,EI收录141篇;发表会议论文87篇,EI以上收录35篇。主持发布国际标准2项,主持发布国家标准3项,参与发布国家标准4项。出版专著2本,译著1本。
声学所是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实验1”号科学考察船的法人单位,该科考船在2022年度完成了9个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在航作业211天,安全航行2万余海里。
2022年,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网完成了新一代海底接驳系统和深海声学传感器等设备的研制,已在海底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充分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设备样机的可靠性。开展了多项深海科学实验,首次实现对鲸豚尸体分解过程的在线观测,实现深海声学观测试验、全海深水文剖面实时观测、40km水声无线拓展观测、百兆速率海底蓝绿激光双向传输试验,为南海网建设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声学所是中国声学学会、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分会等学术机构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声学》《网络新媒体技术》《声学技术》《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广州健康院深度推进科教融合。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药物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材料与化工和生物与医药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直属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机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光电信息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在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声学研究的应用比想象中广泛得多,从载人潜水器到电力传感都有涉及
在海底实现对鲸豚尸体的观测?这是什么黑科技啊?😲
他们出版的专业期刊质量都很高,特别是《声学学报》,学术价值很高
环境噪声控制这方面能不能多研究下城市噪音问题啊?现在居民区噪音太困扰了
声音传感技术感觉很有前景,特别是氢传感器这种,安全领域应用广阔
「实验1号」科考船去年执行了9个航次,海上作业确实辛苦,致敬科研人员
居然还有4位院士坐镇,这科研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声学所的南海研究站好像经常有重大发现,在深海观测这方面是不是国内领先?
2022年就申请了201项专利?这科研产出效率也太高了吧!
那个次声波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看起来很有意思,希望能有更多这方面的科普
看了这篇介绍,才知道声学涉及这么多领域,从海洋到医疗,太广泛了
没想到声学所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1964年就成立了,坚持到现在真不容易👍
声学研究所在水声探测技术方面的成就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