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个月前发布 27 0 0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技术。

所在地:
中国
收录时间:
2025-02-25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 1958 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技术。研究所拥有正式员工 1400 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3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600多人。研究所在沈阳拥有南塔街和创新路两处所区。

六十多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在自动化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探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各部委及地方奖励 300 余项。作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在中国机器人事业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二十多个第一,引领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发展,成功孵化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 10 余家高技术企业。

199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以来,沈阳自动化所着眼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凝练研究方向,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着重开展创新研究,在机器人学、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及自动化、特种机器人、先进光电技术与系统、无线传感与通信技术、机器人化工艺装备及智能产线等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大批成果,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2014 年,研究所深入贯彻“率先行动”计划,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围绕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形成了“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检测评估、标准制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今天的沈阳自动化所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科研与工作条件、具有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队伍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辽宁)”等十多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的依托单位,主办中国科技核心刊物《机器人》和《信息与控制》。研究所拥有博士培养点 5 个、硕士培养点 8 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个。沈阳自动化所以为国家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基础为发展理念,向着成为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向着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国立科研机构为目标奋进。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能源与绿色化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