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60多年来,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能源、动力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不断夯实“能源科学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打造能源、动力领域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余项,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面向能源领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动力领域自主可控、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先进动力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布局4个主攻方向,围绕氢能转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功转换、高适应性热功能新材料与器件、智能网络巡飞系统、空间系统及微重力燃烧等领域布局5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支撑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动力装备跨越发展。共设有12个研究单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稳步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组织管理架构。“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获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复筹建。牵头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两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包括总能系统、航空发动机、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多项创新成果。
研究所争取科研经费不断突破新高,重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2023年,研究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300余项,全年到位经费17.51亿元。
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导向,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建设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截至2023年底,共有职工52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7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高级岗位人员224人。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与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博士生180余人、硕士生280余人,与各高校联培生170余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的牵头建设单位;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30余人。
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是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会议(ISAIF)、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ISABE)、亚洲燃气轮机会议(ACGT)、亚洲推进与动力联合会议(AJCPP)、世界储能技术大会(WESC)等国际会议的发起单位。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十余场重要国际会议,是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的秘书处所在地。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是专业学术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和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的主办单位。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始建于1975年,时为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台”)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5月20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紫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所。所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储能技术真的太重要了!希望能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储存问题。
不知道普通游客能不能参观?好想带学物理的孩子去看看这些高大上的实验室。
3位院士!这师资力量也太强了吧,果然研究所和普通高校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超临界二氧化碳那个项目听起来很有意思,这是未来的新能源方向吗?
有朋友在这里读博,听说实验设备真的很先进,就是工作压力挺大的😂
17.5亿经费…不愧是国家级研究所,希望这些钱能用在刀刃上,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这个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太强了,光看那些国家级实验室就让人肃然起敬!
吴仲华先生真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科学家!看到研究所这些年取得的成就真的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