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系吴仲华先生1956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60多年来,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能源、动力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不断夯实“能源科学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打造能源、动力领域国际知名的一流研究所,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0余项,为我国能源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面向能源领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动力领域自主可控、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先进动力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领域布局4个主攻方向,围绕氢能转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热-功转换、高适应性热功能新材料与器件、智能网络巡飞系统、空间系统及微重力燃烧等领域布局5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支撑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动力装备跨越发展。共设有12个研究单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稳步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组织管理架构。“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获中国科学院党组批复筹建。牵头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两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包括总能系统、航空发动机、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多项创新成果。
研究所争取科研经费不断突破新高,重大重点项目稳步推进。2023年,研究所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项目300余项,全年到位经费17.51亿元。
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导向,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努力建设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截至2023年底,共有职工525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7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高级岗位人员224人。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与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读博士生180余人、硕士生280余人,与各高校联培生170余人;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的牵头建设单位;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30余人。
研究所具有深厚的国际合作基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是国际内流气动热力学会议(ISAIF)、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ISABE)、亚洲燃气轮机会议(ACGT)、亚洲推进与动力联合会议(AJCPP)、世界储能技术大会(WESC)等国际会议的发起单位。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十余场重要国际会议,是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的秘书处所在地。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是专业学术期刊《工程热物理学报》和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的主办单位。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能源所定位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并以后续能源中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发展节能与能源环境技术,发挥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我国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推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原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不知道普通游客能不能参观?好想带学物理的孩子去看看这些高大上的实验室。
3位院士!这师资力量也太强了吧,果然研究所和普通高校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超临界二氧化碳那个项目听起来很有意思,这是未来的新能源方向吗?
有朋友在这里读博,听说实验设备真的很先进,就是工作压力挺大的😂
17.5亿经费…不愧是国家级研究所,希望这些钱能用在刀刃上,产出更多创新成果。
这个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太强了,光看那些国家级实验室就让人肃然起敬!
吴仲华先生真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的科学家!看到研究所这些年取得的成就真的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