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成立于1998年7月7日,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1961年成立)和新疆地理研究所(1965年成立)合并而成。
新疆生地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创新干旱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研究所建有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矿产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以及新疆旅游研究院、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所内设研究单元。国内建有12个野外观测研究站(其中3个为国家站),在中亚、伊朗和蒙古国建有19个国际联合野外观测研究站;建有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文献信息中心、新疆自然博物馆等支撑平台。建有“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荒漠化专题联盟(ANSO-ACD);与相关国外机构联合,建有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中美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日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比利时地理信息联合实验室、东非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中德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变化联合研究中心等。
作为“四类机构”特色研究所,全面完成十三五“一三五”规划,当前,研究所“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建设“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大数据平台项目稳步推进,干旱区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伊犁-吐鲁番国家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规划建设序列。
截至2023年底,研究所共有职工618人,其中岗位聘用375人、项目聘用98人(包含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81人),客座及访问学者145人。
新疆生地所是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四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六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学硕士)、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硕士)八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截至2023年底,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45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8人、硕士研究生215人、国际学生65人。
扎根边疆60多年来,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了深入、长期的科学试验、考察和定位研究,累计承担课题3000多项,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际、国家、省部级奖励近400项,支持了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帮助了各族农牧民实现科技脱贫致富。
新疆与周边八国相邻,研究所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高度重视国际合作工作。近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研究所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迅速发展,国际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一般交流向实质性合作的转变,从分散向区域集成合作的转变,从跟踪参与向牵头组织国际合作大项目的转变,推动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助力周边国家科技进步、民生改善,提升了研究所在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江夏、新洲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黄土-粉尘-气溶胶为纽带,开展环境变化的过程、规律、机制、趋势与可持续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与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物所是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核技术在环境、健康、材料领域的若干前沿应用研究,致力于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
听说他们准备建国家植物园?这样以后又多一个打卡地了
六十多年的坚持研究不容易,向扎根边疆的科研人员致敬!
真希望他们能多分享一些科普知识,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这个研究所为我们新疆培养了不少科研人才,点个赞👍
看到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成果,种草成活率提高了很多,真不容易
啥时候能开放参观啊?想看看他们怎么研究沙漠治理的🤔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项目做得真不错,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
这个博物馆去过,展品很丰富,带孩子去学习植物知识很不错😊
干旱区研究很有意义,希望多出一些实用性成果帮助当地百姓
研究所做了很多生态保护工作,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