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个月前发布 44 0 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所在地:
中国
收录时间:
2025-02-2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筹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作为电气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我国能源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电工所总体定位于电能生产、输配和高效利用与检测领域战略高新技术和电气科学前沿交叉研究,在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骨干引领和核心支撑作用。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设备新技术、电网技术、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等。建所以来,已取得科研成果800余项,其中200余项在全国26个省份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50余项。

电工所拥有6个实验室和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拥有一支由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组成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电工所拥有“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动力”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与医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硕士、博士生导师150人左右。从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电工所共有毕业生约2200 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

多年来,电工所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电工所还主办了学术期刊《电工电能新技术》。该综合性科技刊物创建于1982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