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是我国植物科学领域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2022年,依托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设立的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植物所从不同生命层次开展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在系统与进化、植被与环境变化、分子生理、光合作用和资源植物利用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领域,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了植物科学发展,有力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等。
“十四五”期间,植物所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植物多样性形成与保护、植被与生态系统功能、光合作用与饲草种质创新3个主攻方向,开展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植物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抢占植物科学领域科技制高点,引领我国现代植物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植物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机构。
植物所现有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设有7个所内研究与支撑单元: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园、大数据与AI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文献中心。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8个野外台站(含4个国家站、4个CERN站、6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公共技术中心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物分中心。
截至2024年底,植物所现有在职职工570人(其中正高级112人,副高级192人),在学研究生833人(其中硕士生 363人、博士生470人)。研究所汇聚了一批领军和优秀青年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8人。
作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植物所设有植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草业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生物学、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植物所是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北京生态学学会、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生命世界》,其中前3个被SCI收录。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是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数据管理、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着我国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能源与绿色化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天文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果壳网
一个泛科技主题网站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所自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对学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凝炼,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到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
国内能拿到三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机构真的不多,期待在植物基础研究领域再创佳绩!
建议开设线上云参观,这么宝贵的科研资源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啊!
看了介绍才发现植物所的研究方向这么全面,不只是传统植物分类,连分子层面都做得这么好!
我家孩子现在对植物特别感兴趣,不知道植物所招不招小小讲解员培养兴趣?🌱
周六刚去过国家植物园,展区设计很有科学感,就是人太多啦~
看到植物所的历史这么久远,确实让人敬佩,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基础真的雄厚!
期刊Impact Factor有多高?JIPB好像挺有名的
饲草种质创新这个方向很有意思,感觉对农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最近在研究自家阳台的绿植养殖,希望这种科研机构能多出些科普内容 🤔
他们官方网站有一些简单的科普短视频,可以先看看。我也希望有更系统的课程!
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很有意义,现在环境保护确实需要科学支撑
是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真的越来越重要了,希望研究成果能更好应用到生态保护中
博士生470人,这个规模在国内植物学研究机构里算很大了吧
三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研实力杠杠的
有1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Plant Science领域的人才聚集地啊
这个标本馆号称亚洲最大,不知道对外开放参观吗?想去开开眼界
植物标本馆要是能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就好了,一定去捧场
国家植物园揭牌是个大事件,周末准备带孩子去看看 😊
植物研究所的历史真的悠久啊,将近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