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类组蛋白H-NS翻译后修饰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组压缩与动态调控是生命体共通的科学问题。细菌缺乏真核生物核小体结构,依赖H-NS等核结合蛋白实现基因组的压缩与调控功能。H-NS可沉默原噬菌体、毒力岛等外来基因元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此前研究发现...
            
            
            火山型被动陆缘地壳裂解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赵明辉研究员团队与徐敏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及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在火山型被动陆缘地壳结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被动陆缘是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地质单元,其中,火山型...
            
            
            科研人员揭示海洋热浪影响全球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
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显著上升,持续时间也不断延长,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洋上层200米以内的水体,作为海洋的初级生产者,支撑着整个海洋食物网,并在全球...
            
            
            研究解密珊瑚礁共栖物种形成与适应进化的遗传调控机制
珊瑚礁生态系统蕴含极高的生物多样性,驱动了诸多海洋新生命的出现。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珊瑚礁物种展现出多彩斑斓的体色,并伴随个体小型化的规律。海龙科物种是典型的小型硬骨鱼类,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生...
            
            
            红树林“蓝碳”储存机制研究获进展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固岸护堤、维持生物多样性、“蓝碳”固碳储碳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覆盖面...
            
            
            研究揭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台风频发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团队在厄尔尼诺转拉尼娜年秋季南海热带气旋频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作为全球海气耦合最强年际信号之一,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具有...
            
            
            全球洋脊跃迁分类和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明辉团队与徐敏团队,联合美国爱达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在全球洋中脊跃迁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洋中脊跃迁是洋中脊系统演化中的构造重组过程...
            
            
            研究揭示海龙科类群在不同生态与地理背景下的全球扩散与性状创新演化
海龙科鱼类是具有独特“雄性怀孕”特征的奇特物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温带海域,被视为研究全球扩散与定殖模式的重要旗舰类群。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科物种形态演化与地理扩散研究...
            
            
            研究揭示细菌复杂鞭毛马达结构的新组分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高贝乐团队联合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Jun Liu团队,揭示了细菌复杂鞭毛马达结构的新组分,丰富了关于定子-转子相互作用复杂性的认知。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Tetrameric Pi...
            
            
            南海海洋所揭示热浪期间东边界上升流系统浮游植物变化特征与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海刚和副研究员何庆友团队,联合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组织研究员Ming Feng,在海洋热浪期间全球东边界上升流系统浮游植物变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