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型被动陆缘地壳裂解机制获揭示
文章导读
火山爆发般的岩浆从何而来?科学家破解了困扰学界十余年的谜题:火山型被动陆缘标志性结构——向海倾斜反射层(SDRs)的形成,竟由地表载荷的物理性质与构造伸展共同主导。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外团队,通过高分辨率模拟揭示,裂谷内充填的高密度玄武质岩浆会引发向陆断层系,最终塑造SDRs;而低密度沉积物则导向对称断层。这一发现颠覆传统单因素模型,为大陆裂解提供全新解释框架,对油气勘探与地质灾害评估意义重大。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赵明辉研究员团队与徐敏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及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在火山型被动陆缘地壳结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被动陆缘是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地质单元,其中,火山型被动陆缘以巨量岩浆活动和标志性的向海倾斜反射层(SDRs)著称。然而,SDRs究竟受“构造伸展”还是“火山载荷”主导,学界已争论十余年。
该研究引入高分辨率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系统评估裂谷盆地内不同密度充填物对断层样式,及地壳结构的控制作用。
模拟结果显示:当裂谷内充填高密度玄武质岩浆(密度较上地壳高100–200 kg/m³)时,地表载荷差异诱发向陆倾斜的断层系,最终塑造典型的SDRs;若充填低密度沉积物,则易形成对称共轭断层系,常见于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结构。
该发现首次将“地表载荷物理性质”与“构造伸展”并列为大陆裂解形态的双重主控因素,突破了传统单因素端元模型的局限,为长期学术争端提供了统一解释框架。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机制的认识,也为南海、大西洋等典型张裂陆缘的深部结构解析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对油气远景评价、岩浆活动诱发地质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SDRs的两种形成模型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