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理论极限研究获进展
疲劳强度是影响材料及构件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提高材料疲劳强度,可以提高工程构件长期服役可靠性,有助于实现构件轻量化,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前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哲峰团队等,将GCr15...
3D打印钛合金全应力比疲劳强度刷新纪录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因其在复杂金属构件上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一代航空装备对轻量化、高集成度的重大需求,有望替代传统制造方法,实现高端装备关键构件的智能制造。但长期以来,这一应...
科研人员发现全温区压卡效应
由于排放和能耗问题,传统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备受关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近年来,固态相变制冷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该技术基于固体材料中外场诱导的各类相变,并依外场不同可分为磁卡效应、电卡效...
新一代高性能锌碘液流电池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化石能源储量日益枯竭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成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环境挑战的关键。然而,可再生能源存在固有间歇性引发的并网波动及电力消纳困境,亟需发展以液流电池为...
亚纳米铜团簇与钌单原子协同催化乙炔加氢研究取得进展
乙烯作为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其纯度直接影响乙烯下游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产。由石油裂解制备的乙烯中,通常含有0.5 ~ 2 vol.%的乙炔杂质,乙炔会毒化后续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因此,乙炔杂质脱除是乙烯...
研究确定“背包问题”计算复杂性下限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张志东确定了“背包问题”的计算复杂度下限,在该领域取得理论进展。 “背包问题”是计算机科学中经典的NP完全问题(非确定性图灵机多项式复杂度求解的决定问题)。“背包问题...
研究揭示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制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并兼容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有望实现远超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且能实现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然而,目前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
核量子效应促进金属钌表面水分解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水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行为直接影响着材料表面的稳定性、腐蚀防护、光催化水分解和电化学制氢等诸多关键过程。然而,由于固-水界面相互作用以及水中氢键网络的相互竞争,导致金属表面的水分子构型十分复杂。比如...
研究利用可漂浮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钛材料提升光催化重整塑料效率
塑料凭借其低制造成本与高耐用性,在医疗、航空航天、包装等诸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废弃塑料问题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光催化重整塑料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太阳光激发半导体材料将塑...
科学家研发出高强韧碳气凝胶材料
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要求隔热材料具有优异的超高温隔热能力与高损伤容限,以应对外界复杂的热-力载荷。碳气凝胶因具有低密度、低热导率、高比表面积以及出色的高温热稳定性等特点,是具有潜力的多功能热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