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分子揭示天鹅座-X区域恒星形成活动新图景
文章导读
甲醛分子如何恒星诞生之谜的密码?中国科学家首次绘制天鹅座-X区域完整甲醛温度场,揭示出令人震惊的南北温差秘密!通过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的深度观测,研究团队不仅验证了早期发现,更捕捉到2.34K-4.16K的温度梯度如何暴露恒星形成区的能量分布。这些看似分子跃迁,竟能精准标识所有恒星孕育热点——其光深与柱密度数据如同宇宙级定位仪。更颠覆性的是,该研究证实甲醛吸收线是探测新生恒星的绝佳示踪剂,而H110α发射则锁定晚期恒星活动,双剑合璧为破解提供全新标尺。这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的突破,让人类首次通过分子云温度场可视化恒星诞生全景图。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天鹅座-X作为银河系内重要的恒星形成区,其分子云结构的物理条件与动力学演化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天鹅座-X区域(约9平方度)开展了6厘米波段的甲醛吸收线和H110α复合线的深度观测研究,绘制了该区域甲醛分子激发温度场分布图,为理解该区域的恒星形成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团队利用6厘米甲醛跃迁线估算激发温度方法,不仅验证了早期观测结果的可靠性,还获得了更完整的激发温度场分布。
观测结果显示,天鹅座-X区域甲醛激发温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区域的激发温度介于2.40K-4.16K,而南部区域为2.34K-3.88K。这种温度分布梯度与背景辐射温度的分布高度相关,表明较高的背景温度能够提升甲醛吸收跃迁的激发程度,这一发现为今后激发温度的测定提供了替代方法。
邻位甲醛的(11,0–11,1)跃迁对分子云的物理环境极为敏感,可以揭示分子云内部的秘密。研究人员发现邻位甲醛的(11,0–11,1)跃迁光深为0.06-0.69(平均0.19),总柱密度范围为0.10×1015cm-2至7.38×1016cm-2(平均约8.67×1015cm-2)。这些参数清晰地标识出了天鹅座-X区域内所有的恒星形成活动区。
该项研究系统绘制了天鹅座-X区域甲醛激发温度场,证实甲醛吸收线是探测现有和未来恒星形成区的优异示踪剂,而H110α发射则能有效示踪晚期恒星形成活动。这两者的结合为判断恒星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演化阶段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化了对大规模恒星形成区演化规律的认识。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天鹅座X区域两个不同速度的分子云对应的激发温度图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