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起搏器”
寒武纪大爆发使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快速在地球出现,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关键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已有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爆发过程中,呈现出“脉冲式”演化模式,并伴随海水无机碳和硫酸盐硫...
研究揭示地史时期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演化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泥盆纪枝蕨、前裸子植物森林、中生代高大针叶林,到如今以被子植物为主的现生森林生态系统演变过程。森林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影响,是全...
研究解析晚古生代大冰期大陆风化演变过程
大陆硅酸盐风化作为“地质空调”,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为地球维持宜居性提供了重要的负反馈机制。硅酸盐风化通过消耗温室气体改变大气成分,向海洋输送陆源营养物质,改变海水化学组成,并刺...
研究揭示石蝇演化历史
石蝇(襀翅目)是最古老的有翅昆虫类群之一,其生存状况是评估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物指标,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演化生物学意义。然而,由于化石记录不完整、形态特征演化复杂以及基因数据覆盖有限,构建稳健的...
华南奥陶纪铁质沉积标识古气候重要转折
显生宙鲕铁岩是全球沉积型铁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殊的经济价值、古环境及构造指示意义而受到关注。在气候指示意义上,显生宙鲕铁岩被认为与温暖热带–亚热带气候相关。但是,奥陶纪鲕铁岩广泛分布于中欧、地中海...
4.36亿年前海洋生物用刚毛实现“社交距离”精准调控
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社交距离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优化公共空间并减少摩擦。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海洋生物也懂得利用自身“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
奥陶纪生物礁“爆发式”增长或为保存偏差假象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期揭示,奥陶纪生物礁“爆发式”增长可能并非真实演化事件,而是保存偏差所致。团队在湖北宜昌发现4.8亿年前最早的层孔海绵化石,但随后出现两千万年记录空白。通过大数...
研究揭示1.8亿年前太阳系混沌行为和全球碳循环变化
太阳系的动力学稳定性是天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812年,法国天文学家曾提出,根据行星的初始位置和万有引力定律,理论上可恢复所有行星的运动轨迹。但是,实际情况因N体问题而复杂,行星间的引力共振导致太...
研究发现高氧环境下全球变暖仍可致海洋缺氧
距今3.6亿年至2.6亿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自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冰室气候时期。该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跨越了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到未来高碳排放情景预期的范围,而大气中的氧...
中-晚泥盆纪大型植物化石可为东北微陆块古地理重建提供证据
中亚造山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我国东北地区在古地理上由若干微陆块构成,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分之一。有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时期火山构造活动频繁但古生物化石记录稀少。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