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帅气的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4.36亿年前海洋生物用刚毛实现“社交距离”精准调控

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社交距离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优化公共空间并减少摩擦。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海洋生物也懂得利用自身“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
1周前
060

奥陶纪生物礁“爆发式”增长或为保存偏差假象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近期揭示,奥陶纪生物礁“爆发式”增长可能并非真实演化事件,而是保存偏差所致。团队在湖北宜昌发现4.8亿年前最早的层孔海绵化石,但随后出现两千万年记录空白。通过大数...
2周前
0260

研究揭示1.8亿年前太阳系混沌行为和全球碳循环变化

太阳系的动力学稳定性是天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812年,法国天文学家曾提出,根据行星的初始位置和万有引力定律,理论上可恢复所有行星的运动轨迹。但是,实际情况因N体问题而复杂,行星间的引力共振导致太...
1个月前
0250

研究发现高氧环境下全球变暖仍可致海洋缺氧

距今3.6亿年至2.6亿年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是地球自陆生高等植物及陆地生态系统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冰室气候时期。该时期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跨越了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到未来高碳排放情景预期的范围,而大气中的氧...
1个月前
0310

中-晚泥盆纪大型植物化石可为东北微陆块古地理重建提供证据

中亚造山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我国东北地区在古地理上由若干微陆块构成,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分之一。有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时期火山构造活动频繁但古生物化石记录稀少。 近...
1个月前
0260

我国首次发现志留纪腹足类翼鞘螺

翼鞘螺是一类形态十分奇特的腹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北美和欧洲的上奥陶统和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翼鞘螺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左右对称的壳形、扁平的壳体以及内部独特三角形隔板构造,曾导致早期研究者对其分类产生混淆...
2个月前
0290

研究发现古气候变率控制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节奏

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LOME)是最早发生的一次,其灭绝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观点认为,LOME可能持续了1~2百万年;随着技术发展...
2个月前
0250

研究发现海洋含氧量控制三叶虫大小演化

体型是最直观、最基础的生物演化特征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物体型的演化模式和驱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宏演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研究大多针对脊椎动物展开,目前学...
3个月前
0360

科学家通过侏罗纪化石形态分析揭示棘头动物门起源

动物界包含30余个门级分类单元。迄今为止,人类对少数门级类群的起源知之甚少,棘头动物门便是其中之一。棘头动物门已建立200余年,但起源问题尚不清楚。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
3个月前
0830

迄今最古老层孔海绵化石发现

层孔海绵是奥陶纪-泥盆纪标志性的浅海造礁动物之一,在礁构建中的作用、生态地位和地理分布方面类似于现代珊瑚。在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晚期,层孔海绵几乎同时融入热带至亚热带气候区的全球礁生态系统。由于受到奥陶纪...
3个月前
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