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环森保所在海南长臂猿婴幼猿夭折研究中取得初步进展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只濒危长臂猿的夭折,竟与母亲是“新手”有关?全球仅存42只的海南长臂猿,每一只出生都弥足珍贵,但研究却发现近十年来多起婴幼猿死亡,竟集中在初产母猿所生的幼崽中。更令人震惊的是,4月龄就开始尝试独立活动的幼猿,恰好与死亡时间高度吻合——缺乏育儿经验的“新手妈妈”与过早独立的“熊孩子”,或是致命组合。这项首次揭秘海南长臂猿婴幼猿夭折原因的研究,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为这一极危物种的种群复苏提供了关键保护策略。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的特有长臂猿,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评估为“极危CR”,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经过长期的持续保护,海南长臂猿野生种群在过去几十年间得以缓慢恢复,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7-9只恢复到2024年的7群42只,目前全部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对于海南长臂猿婴幼猿夭折的研究属于空白领域,本研究对2010年-2024年的长期监测记录进行了梳理,结合野外笔记(Ad Libitum)的方法记录了长臂猿个体数量变动情况,整理了海南长臂猿婴幼猿死亡情况并探究了其潜在原因,对于制订相应的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对于海南长臂猿这种全球极为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的种群恢复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期间共有4例婴幼猿夭折事件,其中3例幼仔为初产母猿所生,占12只可生育雌猿的25%;1例为多次产仔的母猿所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首次记录到4月龄婴猿离开母体活动,而幼仔死亡时间与其开始尝试独立活动的时间相吻合。由此表明,初产雌猿缺乏足够的育儿经验以及幼仔过早的独立活动,可能是海南长臂猿新生儿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由初产母猿所生的幼仔,其4-6月龄是面临意外死亡风险较高的时间段。建议管理部门在此高风险阶段加强监测力度及相应的救援保障措施,以保证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种群稳步恢复。
研究成果以“Preliminary study on premature infant death of Hainan gibbons (Nomascus hainanus):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为题,于2025年8月发表于《Front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期刊。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学科组李萍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海南长臂猿新繁殖单元生态学长期监测及其伞护成效评估项目(HNZH2022-026 to PL)”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24QN210 to YC)项目资助。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