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崔春华教授团队揭示水氧化还原化学突破电催化界面限制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水不只是化学反应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电子科技大学崔春华团队在《自然·化学》发表突破性成果,首次揭示体相水能通过自由基反应氧化甲酸盐,生成CO₂•⁻等关键中间体,并在铜电极上实现高效C–C偶联,生成乙烯、乙醇。这一发现打破传统电催化局限于界面的认知,证明体相溶液与界面协同驱动反应。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机制可拓展至氮气还原、甲烷转化等领域,为合成氨、碳氢化合物高值化提供全新路径。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9月22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崔春华教授团队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Bulk water redox chemistry enables radical-mediated C–C coupling in CO2 electroredu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体相水氧化还原化学在界面电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突破电催化界面限制。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李磊为论文第一作者,崔春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以第一单位在《自然·化学》发表的首篇论文,该成果标志着学校在能源催化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崔春华教授团队揭示水氧化还原化学突破电催化界面限制

传统电催化理论将反应严格限制于电极电解质界面,体相电解质水溶液长期被视为仅提供反应环境和质子()源的被动旁观者。然而,体相水溶液中是否发生关键化学反应、其过程如何与界面反应耦合,一直是领域内未被深入探索的重要科学问题。崔春华教授团队成功构建了体相溶液氧化还原化学与界面电催化之间的桥梁,通过多维度实验证据揭示了水本身不再是一种惰性溶剂,而是一个活跃的氧化还原反应介质。

研究团队以甲酸盐电解质和铜催化剂为模型,通过电子顺磁共振、高分辨率质谱、原位拉曼光谱等多种先进表征技术,证实电解液中的甲酸盐离子可扰乱体相水的氢键网络,诱发水产生多种氧化还原自由基(图a)。这些水衍生自由基能直接在体相溶液中氧化甲酸盐,连续生成CO2•⁻和CO等关键的C1反应中间体。进一步,这些在溶液中自由生成的C1中间体可迁移至铜电极表面,利用铜位点进行C–C偶联,最终生成乙烯、乙醇等多碳产物(图b)。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崔春华教授团队揭示水氧化还原化学突破电催化界面限制

 图(a)氢键不平衡示意图;(b)体相水自由基与界面电化学反应协同示意图

该项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电催化反应空间的认知,证明电催化过程是电解质体相化学反应与界面电化学反应协同的结果。这一新机制为理解电催化CO2还原提供了全新视角。通过主动设计和调控体相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定向生成所需自由基,从而高效活化各类惰性小分子。该方法有望应用于氮气还原,通过自由基路径削弱NN三键,为温和条件下合成氨提供新方案;也可用于甲烷转化,利用水自由基选择性活化C–H键,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372027)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5-01948-z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崔春华教授团队揭示水氧化还原化学突破电催化界面限制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