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女教授,和她校门口摆摊卖红豆饼的丈夫 在湖南湘潭大学的校门口,有一个小小的红豆饼小摊。这些香甜软糯的红豆饼却是小摊贩夫妻俩感情的见证。 他们夫妻二人,一个是湘潭大学的副教授以及研究生导师李时华。一个却是在学校门口卖红豆饼的小摊贩刘卫东。 ...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470
黄万波:与古人类“有个约会” 9月14日,黄万波(左一)与考古发掘队队员在仔细观察刚出土的化石。(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唐奕 摄) 黄万波在家中编辑打磨PPT。(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文韬 摄) 黄万波与考古发掘队队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450
山东大学肖鹏教授荣获第三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 12月10日,由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和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第三届发布主题活动在广州医科大学举办,活动公布了第三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山东大学基础医...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430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初心不改 超越不断 60多年前,当年轻的赵忠贤背起行囊来到北京时,中国的超导研究刚刚起步。如今他年逾八旬,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已跻身世界的前列。 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420
谭贤君:快乐的“地下工作者” 谭贤君 受访者供图 西藏林芝,波密县扎墨公路旁,岗日嘎布山巍峨耸立,山脚下的嘎隆拉隧道如同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缓缓通向曾长期“与世隔绝”的墨脱县。 这里,正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90
她,一个世纪的传奇 何泽慧 研讨会开始前,人们聚集在幕布前。高能物理所供图 3月16日,周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物理所)主楼前,巨大的红色幕布上印着一位白发老太太的照片。 聚集于此的长者和年轻人,都称...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80
永怀归来 9月21日晚,天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著名演员林永健扮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讲述了郭永怀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的重...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70
杨金龙:发现新东西是做科研的最大乐趣 杨金龙在理论与计算化学实验室工作。徐国康/摄 熟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副校长杨金龙的师生们都知道,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拍摄花朵。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认识了500多种花。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60
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药 丁健(左二)在实验室工作。上海药物所供图 10月2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丁健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作为我国肿瘤药理学...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30
袁承业:把自己做小 把事业做大 袁承业 上海有机所供图 1943年初,东北大学经济系的学生袁承业作了一个决定,退学重新备考化学专业。 半年前,18岁的袁承业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东北大学化学系的保送名额。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业基础,他又参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20
高能物理世界里的“追光者” 10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这位百岁老人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和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300
谢毓元:一生践行忠恕之道 2003年,谢毓元在实验室。上海药物所供图 纪录片和传记里,他一次次讲述自己从一个化学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制出治病救人的药物的经历。终其一生,他都在用行动阐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一个人立身处世,要忠于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300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扎根麦田助增产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290
应崇福:做燃到最后依旧笔挺的烛芯 应崇福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供图 “我敢碰从来没碰过的东西,我大概有这个天分。”回顾初探超声学研究领域的历程,中国超声学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应崇福这样写道。 他有一个关于科研的“搭窝棚”论,认为...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90
张懿:踔厉奋发 “懿”心报国 张懿 张懿(右四)与科研团队在实验室。 2006年,张懿(右三)在山西铝厂指导工作。 2007年,张懿(左一)与陈家镛院士(中)、李佐虎研究员在示范工程现场。 2003年,张懿在重庆示范工程现场。 张...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90
张存浩的变与不变 张存浩 大连化物所供图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科研的方向!” 7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党组书记、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原所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80
顾知微:一生探索祖国的地质资源 顾知微(1918—2011),地层古生物学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随后进入云南省地质调查所工作,1944年进入重庆前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至1955年,被地质...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80
东方超环团队:在科学小岛刷新世界纪录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12px;line-height:1.8;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TR...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80
李林:服从国家需要 一生三次转行 李林先生。“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25年幼年李林和父亲李四光在北京。“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44年6月,李林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70
北斗女神徐颖:4岁读书16岁上大学,32岁成中科院最年轻博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不断在探索适合发展的卫星导航系统道路,并非常重视建设优秀的北斗系统。想要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设出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而要实现这样的想法,需要无数的科研人员在背...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270
田一超:数学王国的“攀登者” 田一超 受访者供图 一个普通人能否登上数学的塔尖? 数学家田一超说,他可能算不上“天才”,但他的经历或许能给很多人带来希望:没有奥数金牌也可以从事数学研究。 和他大约同一时期进入大学的有张伟、袁新意...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60
女儿追忆父亲梁思礼院士:他总是笑对人生 梁思礼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在女儿梁旋眼中,父亲梁思礼生前将大部分心血都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他出身名门,年少就立志救国于危难;赴美留学,求知若渴,漂泊中不忘危难中的百姓;回国效力,投身航天领...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50
煤炭清洁利用的“魔术师” “我就是很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而已,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工作。”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得知自己获得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谦虚地说道。 40多年来,刘...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4个月前04240
韩布兴:做勇于担当的“绿色使者” 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供图 “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全心全意做科研。”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30年来,他勇担为国家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时代使命,在绿...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30
他只是个普通人 冯端 资料图 6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百年诞辰纪念会结束后,记者拨通了冯端女儿冯少彤的电话。表明来意后,冯少彤笑了笑,淡淡地说了一句:“其实我觉得父亲就是个普通人。” 在学界,冯端并不普通,反而是专...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30
陈良富:“爱折腾”的科研挑战者 陈良富展示书法作品。宋潞/摄 “你有没有觉得,这几年蓝天越来越多了?” 这是互联网上一位网友的提问。不知从何时开始,“随手拍蓝天”成为人们分享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 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20
“上天的仪器,不能出现任何故障” 宋克非在调试设备。受访者供图 20多年前,有个小女孩在学校门口等妈妈来接自己,从白天等到天黑。女孩在看到妈妈的那一刻,立即笑着跑到跟前说:“妈妈,我哪儿都没去就在这儿等你。” 20多年后,小女孩即将获...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200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科研团队:面向科技前沿打造人才高地 2007年11月,北京谱仪Ⅲ安装完成后,王贻芳(前排左一)与部分参研人员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科研团队在讨论科研问题。资料图片 工作中的团队成员。资料图片 北京谱仪Ⅲ的子探测器——漂移...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160
一对科研伉俪六十载的专注与痴迷 退休后,两位老人每天依旧挽手上班。 老伴儿去世后,叶昌媛独自坚持上班。张轶佳/摄 2022年4月,病中仍坚持工作的费梁。 2021年致敬“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礼赞盛典结束后两人留影。费幼聪供图 父亲费...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160
曾志刚:探海问底追热液 2018年4月,曾志刚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受访者供图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海底、海岸,是人类乃至海洋生物的生存之“盆”。探海之路总是与艰辛为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志刚的研究道路也是如此。他...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9个月前0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