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原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2011年3月开始筹建,2012年7月26日正式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2014年10月9日重庆研究院通过三方验收,正式成立。重庆研究院下设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筹)。截至2023年底,重庆研究院共有职工400余人。
重庆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定位,始终牢记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强化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开拓进取,积极作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研究院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安全和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发展等重大需求为牵引,发挥在生态环境、智能制造、信息技术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布局“河库生态智能化技术”和“碳基光电探测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边缘智能技术”“空间增材制造”“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有机太阳能电池”等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支撑的长江上游国家级绿色智能技术创新平台,为实现国家战略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重庆研究院聚焦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技术研发,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开展人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的人证比对系统广泛应用于机场、银行等若干重要领域;构建针对高维稀疏大数据建模、约简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隐语义分析方向研究;开发了宽波段高吸收碳纳米复合材料,已应用于辐射计、光谱仪、航天定标黑体等产品,其光学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风云3号、风云4号气象卫星等型号任务上完成装机应用;开展大面积石墨烯制备技术研究,研发了石墨烯非制冷宽波段红外探测器芯片;以长江上游大型水库为对象,创新了大型水库碳循环监测方法,构建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库温室气体监测网络,提出了我国大型水电工程碳核算方法;开展空间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发了空间在轨高精度3D打印机;开展可印刷柔性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技术研究,研发了高效率的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突破传统BOD检测仪器原理,构建基于微生物产电的BODq快速检测体系,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BODq快速测定仪;基于水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检测、融合领域知识的大数据驱动水生态环境分析等技术,研发了自动监测设备和系统;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空-天-地”立体监测标准建议方案,完成了“空-天-地”多维数据的储存和管理平台,丰富了对西南地区高湿环境下大气二次污染的独有机制的认识;开展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与治理研究,分析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构建治理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模式;基于锁相放大技术和PID 反馈控制技术的纳米探针精确操纵技术,成功研制太赫兹近场纳米扫描成像平台;完成了亚细胞衍射极限分辨率双模并行相干层析成像分析仪样机研制和系统软件开发;基于同态加密的隐私计算,实现了分类阶段无交互的具有隐私保护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突破纳米孔高精度制备技术工艺,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加工制造仪器,并成功搭建固体纳米孔单分子操控系统,实现4种单碱基DNA分子区分,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技术储备和核心系统;建设山地智慧柑橘果园,实现农业作业设备无人化智能化控制、智能调度、远程监控、智能柑橘长势分析等功能。
重庆研究院注重成果转化,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模式,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组织实施了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制备技术、人脸识别技术、BOD快速检测仪技术、先进功率储能器件超级电容等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吸引社会投资近10亿元。云从科技集团于2022年4月正式登陆科创板,重庆墨希科技建设了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重庆中科超容开发出额定电压超过3.2V双电层超级电容并实现量产,重庆中科德馨环保生产的BOD-Q水质测定仪实现量产。
2018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集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学院”)。重庆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直属二级学院,受中国科学院大学直接领导,同时接受重庆市教委的归口管理和指导。
重庆学院依托重庆研究院建设,与重庆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与重庆研究院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
面向未来,重庆研究院聚焦前沿科学技术,瞄准国家需求,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坚持科教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科教成果转移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广州地化所”)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于1987年整建制搬迁部分学科、研究室与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合并成立的广州分部。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维吾尔药现代化、可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化学化工、功能材料与器件、固体辐射物理、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多语种语音识别、多语种软件开发及电子政务等。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重点领域:1.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2.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3.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以黄土-粉尘-气溶胶为纽带,开展环境变化的过程、规律、机制、趋势与可持续性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网站主要对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人才招聘、科普教育、专业资料参考、珍稀植物、植物数据库、植物志、GIS、植物生物地理、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北京植物园、中国标本馆、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智能柑橘果园这个项目太接地气了,希望早日普及到我们老家
看到他们在石墨烯领域的突破真的很振奋!什么时候能应用到民用电子产品上啊
作为一个材料专业学生,特别想去参观他们的石墨烯生产线🤔 不知道对外开放参观吗?
希望他们的技术能在环保方面有更多突破,特别是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
三峡环评和生态修复技术确实很有意义,希望他们能帮我们留住碧水青山
他们人脸识别技术精度很高,现在很多机场都用,过关方便多了👍
人脸识别技术确实挺方便的,不过希望他们在隐私保护方面也加大研究力度
智能化柑橘园项目什么时候推广啊?现在农村年轻人都不愿意打理果园,需要这种技术支持
我记得去年参加过他们的开放日,实验室设备特别先进,还有专人讲解,体验很棒
环境监测网络确实是个好项目,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太重要了。希望研究成果能早日惠及民生😊
重庆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真的很前沿啊,特别是石墨烯领域的研究,希望能推动国内材料科学的发展!
空间3D打印机?这是要为太空探索做准备吗?好期待看到实际应用场景 🤔
空间3D打印技术太酷了!估计未来空间站维修补给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他们的BOD快速检测仪确实解决了水质监测的大问题,环保工作者的福音
作为重庆人感觉很自豪!希望研究院能带动重庆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智能柑橘果园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啊,什么时候能推广到我们农村就好了
之前去过他们院区,环境非常好,设备也很先进,希望能在重庆培养更多高端科研人才
院区环境确实不错,像个花园式的科研机构,希望能培育出更多顶尖人才
石墨烯生产线都实现了量产,这个技术进步也太快了,不知道成本什么时候能降下来
400多人就能做出这么多成果,科研实力是真的强。不过想问下,普通学生有机会去实习吗?
这里有实习名额的,我就是重大计算机系的,去年暑期实习了两个多月!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我一直很关注,看到他们建立了长江上游温室气体监测网,希望研究成果能改善生态环境
原来我们重庆还有这么厉害的研究机构啊,人脸识别和3D打印都在这里研究,点赞 👍
重庆研究院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真是走在国际前列啊,风云卫星都用上了他们的技术,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