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主导着中国湖泊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任美锷、周立三曾先后担任过所长。
在八十余年的辉煌所史中,研究所系统开展了我国湖泊综合调查与科学考察,创建了我国湖泊流域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古湖沼学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开拓了我国湖泊湿地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有效解决了20世纪60-70年代食物资源短缺、蛋白质供给不足等民生问题;开创了中国国情分析研究,率先提出了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主张;开展了中国农业区划研究与专题地图编制,推动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发展;拓展了中国沿海海面变化与区域响应及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等。
如今,研究所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长期聚焦湖泊-流域关键过程与多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湖泊-流域系统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与综合管理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学科领域,着力发展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湖泊生物与生态、物理湖泊与水文、湖泊环境与工程、湖泊-流域过程与调控、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八个研究方向,满足国家在湖泊-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估两个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奠定研究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引领湖泊-流域科学创新发展的地位。
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流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建有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由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已经由中国科学院批复)、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湖泊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3个科研平台,所级公共技术中心、信息中心2个公共支撑平台,以及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国家站)、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国家站)、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呼伦湖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天目湖流域生态观测研究站、东非大湖与城市生态研究站、千岛湖生态系统研究站共7个湖泊野外观测站。
近五年来,研究所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0余篇,一区二区SCI论文近1000篇。据最新ESI排名,研究所环境学及生态学、地学、工程学以及植物与动物科学、社会科学5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达54篇。
截至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近300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近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近10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 60 余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含海外优青)9人。现设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以及资源与环境类别工程硕士(环境工程、城市与区域规划 2 个研究方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要开展量子频标、时间保持、守时理论与方法、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时间频率测量与控制、时间用户系统与终端、导航与通信等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与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历史底蕴深厚,其前身为 1929 年创建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1951 年正式成立。在长期发展中,心理所肩负着重要使命,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心理学科技智库。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布局建立的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直属科研机构。
看到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从1940年就建立,真是见证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啊
作为一个环境专业的学生,梦想就是能来这里读研!
黄秉维院士那代人真是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的基础啊
建议开设一些科普活动,让普通民众也能了解湖泊保护知识
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这科研产出效率太高了吧!
最近在关注鄱阳湖干旱问题,不知道研究所这边有什么最新研究进展吗?
老一辈科学家真不容易,60年代就解决了蛋白质供给问题
看到有9位国家杰青,科研实力确实强!👍
希望多公开一些湖泊环境治理的研究成果,现在各地水污染问题太严重了
研究所的野外观测站覆盖范围真广,从太湖到东非都有,太牛了!
作为南京本地人,每次路过仙林大道都会看到这个研究所,没想到历史这么悠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