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唯一的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位于美丽的南方海滨城市—厦门市。
研究所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主要任务
1.面向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城市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物质能量代谢与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城市环境治理与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示范。
2.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现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区域创新体系各单元协同创新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城市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3.结合重大科技任务引进优秀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术人才,结合知识转移与技术转化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训管理人才,成为城市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人才高地,成为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二、研究重点领域
(1)城市生态健康系统分析与监测;(2)城市环境复合污染机理与效应;(3)城市环境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4)城市环境分析技术与方法。
2.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
(1)城市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2) 城市土壤污染修复技术;(3)城市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4)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5)高效环境材料制备技术;(6)环境生物技术。
(1)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与示范;(2)生态产业工程与示范;(3)城市生态环境技术集成与示范;(4)城市物质能量代谢与循环经济建设模式示范。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1)城市环境与全球变化;(2)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3)城市智慧管理技术;(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技术;(5)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理论与技术;(6)城市环境管理与政策。
三、公共平台建设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福建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科联“城市健康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福建省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厦门大气环境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省城市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水环境安全与水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危险废物鉴别和处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厦门市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室内空气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城市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四、对外合作
研究所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五、人员规模
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320人,硕、博士研究生4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六、观测研究站
根据“一所两站”的战略布局,研究所首个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观测研究站在宁波市北仑区建立并投入使用。宁波站依托所本所,立足宁波市,辐射长三角,面向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城市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市环境长期观测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环境治理工程与循环经济、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研究与开发以及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所自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对学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凝炼,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到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现设有5个实体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3月1日,是一所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所。所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中国科学院软件园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微生物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推动着微生物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这个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真的非常前沿啊,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那块,现在城市建设太需要这些理论指导了!
看到有很多重点实验室,设备条件应该很不错,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环境领域的人才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这个方向很有意义,现在垃圾分类处理确实需要技术支持
博硕士点都有啊,想报考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考虑这里
现在城市污染这么严重,确实需要这样的专业机构来研究解决方案,加油!
国际合作单位真多,希望多引进些先进技术来解决我们的环境问题
宁波站也建起来了,看来是要辐射长三角地区啊,期待能为区域环境改善做贡献
320人的团队规模不小啊,还有两院院士坐镇,科研实力应该很强
研究方向很全面啊,从污染控制到循环经济都有涉及,希望多出点实用成果造福市民
在厦门诶,环境肯定很好吧?不知道平时能不能去参观学习一下?
中科院这个城市环境研究所听起来很高大上啊,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国立机构还是国际唯一,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