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其前身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1975年扩建成为研究所。李俨、仓孝和、严敦杰、席泽宗、陈美东、廖克、刘钝、廖育群、张柏春先后担任所长(或负责人),现研究所工作由副所长关晓武研究员主持。 科学史所定位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探索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认识科技发展大势,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与科技智库建设、文化建设和综合人才培养做出独特贡献。
作为国家队,六十多年来科学史所充分发挥建制化和体系化优势,多次组织国内外同行实施100人以上的重大研究项目,主持编撰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26卷)、《中国传统工艺全集》(20卷20分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35种47册)、《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7卷)、《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0卷50分册)、《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近现代技术史简史》等重大成果,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断代研究、关于重要发明的起源和传播研究等项目,参与制作《龙腾》大型系列片,获得多项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部委科技成果奖以及中国图书奖,引领国内科技史学科发展方向,并在各时期服务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科学史所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世界科技史研究室、科技史综合研究室四个研究室,以及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现有编制规模为97人,拥有国际科技史研究院院士2人、通讯院士2人。主办《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中国科技史杂志》和《科学文化评论》四个刊物。拥有李俨图书馆和中国科技史综合实验室。
李俨图书馆是现阶段国内收藏最丰富的科学史专业图书馆,也是国际上收藏中国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现有藏书17万余册,其中平精装中文书10万余册、西文书3万余册、日韩文书5千余册、俄文书6千余册,中文期刊1200余种、西文期刊700余种、日文期刊70余种、俄文期刊120种,特藏线装书籍3800余种约25000册。入藏的大型中文丛书有《四库全书》系列、《丛书集成》系列、《古今图书集成》、《清代诗文集汇编》、《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明别集丛刊》、《民国史料丛刊》、《民国文献资料丛编》等。近年来,还十分重视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建设,陆续开通使用了若干种中文大型数字化文献库和外文数据库。
科学史所注重与国外科技史机构、学术组织和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希腊、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俄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巴黎大学、柏林工大、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爱尔朗根大学、图宾根大学、意大利研究理事会、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宝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葡萄牙科技部等国外机构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双边的人员互访和图书资料交换。
参与创办、组织系列的中国科学史国际研讨会及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国际研讨会,2005年成功组织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现有多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团结国内外科技史力量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史所为科学技术史理学一级学科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自1978年以来,科学史所独立或与海外联合培养研究生超过400人,接受海外进修生和青年访问学者数十名。
“十四五”期间,科学史所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立足于使命定位,优化学科结构和科研布局,进一步增强中国科技史等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世界科技史研究,加大以史为鉴的研究力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学科特色和建制化优势,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和学术贡献;集中力量部署、争取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文化工程与科学思想库建设,拓展科技史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应用;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需要,建设人才队伍,着力于引进和培养科技史领军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夯实研究基础,改革管理机制,以激发活力,提高科研产出效能,巩固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全面推进国际一流科技史综合研究机构建设。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江夏、新洲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研究院聚焦空间科技、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环境、健康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定位于开展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核心技术和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科技与经济、教育、金融、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我国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推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主要从事重离子物理基础和重离子束应用研究、相应发展先进粒子加速器及核技术的基地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创建于1958年,是专门从事岩土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工程应用背景为特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从学生时代就常去自习,安静的氛围和专业的资料支持真的太重要了!
收藏的书目太专业了,不愧是中科院系统!希望能在B站等平台开个官方账号做些科普
看完简介立刻订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全年的杂志,期待收到第一期!
建议把李俨图书馆的特色藏书做个VR展示,让各地研究者都能远程体验真的会很棒。
臧老师前段时间刚在那里做过报告,听说17万册藏书的查阅系统超好用!羡慕北京的小伙伴们 😊
这么多珍贵文献,要是能建个线上数据库就帮大忙了
国际交流做得不错,但感觉官网信息更新有点慢?想看最新研究动态要翻好几页
这种专业研究机构才是国之重器啊 👍
看简介就知道是国内科技史研究的泰山北斗,期待能出版更多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看完藏书目录就想立刻去北京!希望能增加网上预约查阅功能
竺老创办的机构到现在还能保持这么高水平,真是难得。建议多开展些线上讲座
最近好像在b站开账号做科技史短视频了,可以关注下~
《自然科学史研究》每期必读,期刊质量在国内绝对是顶尖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发表一些接地气的科普文章
17万册藏书!这规模简直能称得上是学术宝藏了,好想实地去看看 🤩
希望能开放部分数字化资源给我们这些外地研究者,
经常看到他们出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内容质量确实高
确实,每期都能读到很多前沿研究成果,建议可以摘取部分做成科普版本
看着那些藏书目录就头晕,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机构该有的样子
同意,建议开通预约参观服务,特别想看看那些古籍珍本
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啊,看来历史积淀很深,希望能多办些科普活动
跟马普所这些顶级机构都有合作,看来在国际上也很受认可
确实水平很高,我在剑桥做交换时导师都推荐看他们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想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好地方,就是希望官网能再亲民点 😊
同感!官网学术范儿太浓了,想了解他们近期科普讲座的排期找了好久 🤣
科学史所的资料馆藏真是太丰富了,感觉能在这里泡上好几年都看不完!